第395章 《星尘归途》开机——东方故事的“新起点”(1 / 2)
北京航天城的晨光,带着金属的冷冽与东方的温润,交织在开机仪式的现场。巨大的背景板矗立在发射架旁,“星尘归途”四个大字采用篆体与科技字体结合的设计,笔画间嵌着淡蓝色的星图纹样,下方一行小字“东方哲学·宇宙共生”,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背景板两侧,摆放着两尊特殊的“开机礼”——左侧是陈曦烧制的太极能量核心陶塑,阴仪刻着“归墟星”,阳仪标着“地球”,中间的“S”形通道用竹编缠绕,透着非遗与科幻的碰撞;右侧是云栖村村民手工编的巨型竹编飞船模型,舷窗处嵌着孩子们画的外星文明笑脸,船尾飘着红色绸带,像从宇宙深处驶来的“东方方舟”。
现场的嘉宾阵容,堪称一场“文化与科技的共生盛宴”:航天城的专家代表穿着深蓝色制服,手里捧着标注着“能量平衡参数”的模型,那是赵院士特意带来的开机贺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穿着简约的西装,胸前别着“文化多样性”徽章,手里拿着《星尘归途》的概念图,不时和身边的毛利文化顾问塔玛拉交流;程砚秋穿着一身素色长裙,怀里抱着定制的陶埙,陶埙上刻着电影主题曲的简谱;黄博穿着航天城特训时的训练服,袖口还留着模拟失重时蹭到的痕迹;李岩、王珂等云栖新人围在一旁,和云栖村的张师傅、吴阿婆说着话,张师傅手里拎着一个竹编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米糕,说是“给剧组讨个好彩头”。
当主持人宣布“开机仪式正式开始”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发射架的轮廓在晨光下格外挺拔,与背景板上的星图相映,像一幅“地球与宇宙对话”的画卷。陆砚辞走到台前,他穿着融合了宋代襕衫元素的深灰色工装服,领口别着那枚微型太极能量核心模型,指尖还沾着一点陶土——那是今早和陈曦一起给陶塑点睛时蹭到的。
他接过话筒,目光缓缓扫过现场的每一个人,从航天专家的严谨、联合国官员的期许,到新人演员的忐忑、村民代表的淳朴,最后落在背景板的“星尘归途”上,声音沉稳而坚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启动的,从来不是一部简单的科幻电影。”
“三年前,我们在草原拍摄《侠影篇》,那时有人问,武侠片还有市场吗?我们用实景拍摄的真诚、非遗工艺的坚守,回答了这个问题——东方故事,从来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的声音里带着回忆的温度,“郭靖的掌风里,藏着‘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黄蓉的竹编里,藏着传统手艺的温润;襄阳城的坚守里,藏着‘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而今天,我们带着《星尘归途》站在这里,是想把这份东方故事,从江湖带到宇宙。”
他抬手示意身边的航天专家:“赵院士和他的团队,为我们的‘太极能量核心’提供了严谨的科学参数,让‘阴阳平衡’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能通过数据验证的宇宙规律;塔玛拉女士分享的毛利文化‘生命能量’理念,让我们明白,不同文明对‘共生’的理解,有着惊人的共通;云栖村的手艺人,用竹编、陶艺,把东方美学的根脉,扎进了科幻的土壤。”
“这部电影里,没有征服宇宙的超级英雄,只有带着家出发的东方行者——他们在异星包着太空饺子,在舱门贴着重阳春联,用中医的‘气血理论’感知外星生命的能量,用榫卯结构修复飞船的故障。”陆砚辞的语气渐渐激昂,“我们想通过这部作品告诉世界:东方的科幻,不是模仿西方的金属与爆炸,而是带着文化的根脉、生活的烟火、哲学的深度,去和宇宙对话;东方的故事,不止有武侠的江湖,更有星辰大海的辽阔——这份辽阔里,有对故土的眷恋,有对文明的敬畏,有对共生的追求。”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黄博、李岩:“黄博为了饰演‘东方’,跟着太极师傅练了半年云手,在离心机里承受8G的过载;李岩在幽闭模拟舱里待了七天,只为体会年轻航天员的孤独与坚守。他们不是在‘演’角色,是在‘成为’角色——成为带着东方智慧走向宇宙的行者,成为文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