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最后的打磨——注入“东方家国情怀”(2 / 2)
像星星落在门上。再让春联的影子投在主控台的屏幕上,和能量数据重叠,形成‘文化与科技共生’的画面,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冲击力。”
陆砚辞认真听着大家的建议,在剧本旁补充批注:“加一个特写——东方包饺子时,指尖的面粉落在主控台的能量参数上,刚好遮住‘47%平衡临界点’的数字,他笑着擦掉面粉,说‘妈总说面粉要撒匀,不然饺子会粘’。”这个细节一提出,会议室里响起会心的笑声,有人想起自己母亲做饭时的叮嘱,有人想起小时候帮家里贴春联的场景。
“这个片段,看起来是‘闲笔’,其实是‘魂’。”陆砚辞收起笑容,语气变得郑重,“西方科幻常讲‘人类征服宇宙’,主角带着武器和野心出发,最终成为孤独的英雄;但我们的‘东方科幻’,要讲‘人类带着家出发’——这个‘家’不是物理的房子,是妈妈教的饺子手法,是门上的春联,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根脉。”
他翻到《侠影篇》的剧本复印件,指着“襄阳城守岁”的片段:“当时我们加了一场戏,郭靖和百姓一起包饺子,城墙上贴满春联,哪怕城外兵临城下,屋里的灯火也没灭。现在《星尘归途》去了宇宙,更要带着这份‘家的温度’——当‘东方’在异星吃着饺子,当荧光春联在宇宙里亮着,观众会明白:我们去星辰大海,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带着家的根脉,走得更远;我们和外星文明共生,不是为了证明强大,是为了让不同的文明,都能守住自己的‘家’。”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李岩甚至拿出手机,翻出自己拍的航天城夜景:“昨晚我在模拟舱外,看到月光照在舱门上,突然觉得像家里的窗户。我们可以在片段结尾加个镜头——小林把手机里的家乡照片投影在舱壁上,照片里是云栖村的老槐树,树下摆着刚贴好的春联,和舱门上的‘太空春联’遥遥相对,像一场跨越光年的团圆。”
讨论结束时,朝阳透过项目室的竹编窗棂照进来,落在修改后的剧本上。陆砚辞拿起钢笔,在片段标题旁画了一个小小的饺子图案,旁边写着:“东方科幻的温度,藏在烟火气里。”
开机前的最后一次勘景,当剧组在航天模拟器里搭建“异星基地”时,道具组特意带来了竹篾盖帘、迷你擀面杖,还有按非遗工艺制作的荧光春联——春联的纸是用竹纤维混纺的,既能在太空环境下保持韧性,又带着东方纸张的温润。黄博穿上航天服,拿起擀面杖试着擀皮,虽然动作笨拙,却笑得格外开心:“我现在就能想象到拍摄时的画面——蒸汽在舷窗上凝结,荧光春联亮着,饺子在锅里翻滚,窗外是星云,屋里是家的味道。”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太空春节”片段,最终成了《星尘归途》最动人的一笔。它没有推进主线剧情,却像一根温柔的线,将遥远的宇宙与熟悉的故土连在一起;它没有炫酷的特效,却用一碗热饺子、一副荧光春联,让“东方科幻”有了心跳与温度——原来最动人的宇宙叙事,从来不是征服与对抗,而是带着家的根脉,在星辰大海里,守住那份属于东方的“小团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