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胶布会呼吸(2 / 3)

加入书签

里面是一叠早已作废的旧粮票,一张发脆的夭折证明——1978年,女婴,肺炎;一枚小小的银镯,雕工粗糙却保存完好;还有一张全家福:林国栋站在父母身后,位置靠边,怀里空抱着一个看不见的襁褓。

照片背面是稚嫩笔迹,墨色已淡:

“妹妹没活到过年,妈说女娃点灯费油。”

林野的手指微微发抖。

她盯着“点灯费油”四个字,久久无法移开视线。

原来如此。

所以父亲一生都在修灯。

不只是她的房间,不只是邻居家的老线路,而是所有即将熄灭的光。

他不是在修电路,是在修补一个从未亮起的生命所留下的黑洞。

他想替那个叫“囡囡”的女孩,把灯修亮。

窗外雨停了,晨光斜斜照进来,落在铁皮盒上,映出一圈朦胧的晕。

林野合上盖子,指尖轻抚过斑驳的锈痕。

她没有在工作坊提起这件事。

但在整理档案柜时,她取出一张新的素描纸,画下两盏并立的旧灯,一大一小,光晕温柔交叠。

底下写了一行字:

“有些光,迟到了几十年,但终究不该被放弃。”林野没有在工作坊提起那个铁皮盒里的秘密。

她只是把那张画着两盏灯的素描纸夹回档案,在“光迹项目”的日程表上,悄悄添了一项新计划:“旧物光疗”——邀请社区居民带来承载遗憾的物件,用电路改造赋予它们新的功能。

她说服了物业腾出一间闲置的配电室作为临时工坊,墙上贴满泛黄的老照片与手绘电路图交织的拼贴画,像一场静默的记忆展览。

起初没人响应。

直到她在社区公告栏贴出一张特别的海报:一盏锈迹斑斑的台灯,灯光从镂空处洒出模糊的人影轮廓,配文是:“你有没有一件东西,修好了,却再也不能还给那个人?”

第三天清晨,林国栋来了。

他没说话,只将一个布包放在长桌最角落。

打开时,是一枚小小的银镯,雕工粗糙,内圈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

他低着头,从工具包里取出焊枪、铜线和一块废弃的木质灯座,动作缓慢而精准,仿佛在完成某种仪式。

林野站在几步之外整理器材,目光却始终无法移开。

她看着父亲把银镯一圈圈缠进底座结构,焊接点极细,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当最后一道接缝封合,他接通电源——

灯光亮起的瞬间,所有人都怔住了。

光影透过银镯上的花纹,在墙面投下摇曳的剪影:那是孩子踮脚伸手的形状,是灶火边母亲剪纸时常见的图案,是早已湮灭在七十年代寒冬里的童年倒影。

光斑轻轻晃动,如同呼吸。

活动结束时,人群陆续散去。

林野以为父亲也会像往常一样默默离开,可他没有。

他站在那盏灯前,久久未动,背影佝偻得几乎要塌进地面。

然后,他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自言自语:

“囡囡,哥带你看看亮。”

没有称呼,没有呼喊,就这么一句平淡的话,却像一道裂谷劈开几十年的沉默。

林野站在门口,心口猛地一烫——不是荆棘刺痛的灼烧,而是血脉深处久违的共振,像冬眠的河流听见了冰层破裂的第一声脆响。

江予安一直守在角落,手持相机记录整个过程。

他本想拍些光影实验的数据图,却无意录下了林国栋离场前的一个细节:老人走到灯旁,从工具包里取出那卷熟悉的蓝色电工胶布,撕下一小段,轻轻贴在开关旁边,平整、牢固,像为一段无法言说的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