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交流经验,一起进步(2 / 3)
裂。”
台下突然响起掌声,穿旗袍的教育专家陈教授站起来:“李总解决了现在教育的最大难题——让孩子知道,汗水比流量值钱。”她的笔记本上,记着刚才听到的细节,“张扬从摔凿子到编竹筐,小雨从哭鼻子到蒸馒头,这种蜕变,比任何升学率都珍贵。”
张校长的脸涨成猪肝色,却仍梗着脖子:“那你们的升学率呢?清北录取了几个?”他的话音刚落,张明远突然举着快递盒冲进来,里面是清北招生办的贺信,“李总,张扬的自主招生通过了!他的榫卯结构论文,被评为优秀案例!”
全场哗然时,李思成的目光落在会场角落的1982年挂钟上。钟摆的滴答声里,他仿佛看见六年前的李晓聪,正蹲在清平村的仓库里,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数学题。“教育不是短跑比赛。”他的声音穿过掌声,“我们追求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1982年那样——既有风骨,又懂变通的人。”
交流会结束时,王婶端来刚出锅的玉米馍。张校长咬了一口,粗糙的口感让他皱起眉头,却在听到“张扬的论文引用了1982年的农业数据”时,突然红了眼眶。“我儿子在国外读预科,连包饺子都不会。”他把剩下的半个馍塞进公文包,“这方子能给我一份吗?”
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拉得很长时,刘局长握着李思成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下个月的全省教育大会,我给你留个主会场的位置。”他望着孩子们在暮色中收工的身影,“有些老道理,确实比新理论管用。”
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看着考察团的车辙在1982年的土路上延伸。王伯递来个布包,里面是晓聪当年的木工刨,刨刃上还留着少年磨出的亮痕。“这是给张校长的礼物。”老人的烟袋锅在暮色里明灭,“让他知道,1982年的刨子,能刨出最光滑的未来。”
深夜的祠堂还亮着灯,赵兰芝正在修改教案,1982年的课本旁,摆着陈教授送的现代教育心理学。“明天教孩子们用1982年的算盘,计算现代环保数据。”她的钢笔在纸上划出沙沙声,“这才是真正的古今结合。”
李思成翻开新到的教育期刊,封面人物正是张扬,标题写着“从叛逆少年到榫卯达人”。报道里,少年握着刨子的照片旁,印着他写的话:“1982年的智慧告诉我,真正的创新,要先学会传承。”
晨光再次洒满清平村时,马师傅正在教新来访的老师们刨木头。省重点的张校长蹲在旁边,笨拙地模仿着,木屑溅在他的西装裤上,却笑得像个孩子。祠堂的广播里,正播放着刘局长的讲话:“让我们向清平村学习,找回教育的初心——就像1982年那样,把根扎在泥土里,才能长出参天树。”
经验交流的热潮像滚雪球般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派人前来,有的带着疑惑,有的抱着学习的心态。有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校长,看到孩子们在1982年的教室里认真学习,眼里泛起了泪光:“我们那里条件艰苦,一直不知道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李总的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教育不一定需要多么先进的设备,关键是理念。”
李思成总是热情接待每一批来访者,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有位年轻教师提出:“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多,1982年的教育方式会不会让他们与时代脱节?”李思成笑着带他去看孩子们的科技小组,他们正用1982年的原理制作简易太阳能装置。“我们保留的是1982年的精神,不是拒绝进步。”他解释道,“就像用算盘也能算出航天数据,关键是掌握方法和精神。”
交流中也不乏激烈的辩论。有专家认为过度强调1982年的生活方式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李思成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带他们去看孩子们的才艺展示。张扬用竹条制作的机器人模型栩栩如生,小雨演唱的1982年老歌充满感情,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快乐。“压抑天性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