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场地扩建,完善设施(2 / 3)

加入书签

为一个特色景点。”

争议声里,马师傅扛着块门板走来,上面还留着“供销社”的红漆残痕。“这是从邻县拆来的旧门板,改改就是图书馆的书架。”他用砂纸打磨着边角,木屑在阳光下飞舞,“当年我给村小学做书架,就用的这法子,结实得很,用个几十年没问题。”

夜幕降临时,工地的汽灯亮了起来,惨白的光线下,工匠们还在给宿舍的木床刷桐油。张木匠的儿子小宝正用铅笔在床板上画画,被父亲一巴掌拍在脑门上:“小兔崽子,1982年的床板哪能乱涂乱画!”李思成却拦住他,从口袋里掏出支1982年产的铅笔:“让他画,画完了教他用砂纸擦掉。”他想起李晓聪曾在仓库的木箱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后来是王伯陪着他,一点点磨平那些刻痕,“犯错了能改正,比什么都重要。”

三天后,新校舍的木梁开始架设。周明德亲自爬上脚手架,拐杖别在腰后,手里拿着墨斗,在横梁上弹出笔直的黑线。“这里要刻校训。”老人的声音在工地上回荡,“就用晓聪当年写的‘天道酬勤’。”李思成仰头望去,夕阳给老人的白发镀上金边,突然发现那几根松木梁架,竟与清北校园里的老校舍有几分相似——原来有些东西,从来不曾过时。

图书馆的改造遇到了新麻烦。林悦淘来的1982年版《数理化通解》缺了最后几页,急得她蹲在地上哭。王伯却从杂货铺的阁楼里翻出个铁皮箱,里面装满了泛黄的书,其中就有本完整的《数理化通解》,扉页上“1982.9.1购于县新华书店”的印章鲜红如新。“当年收废品时捡的,想着总有一天能用着。”老人嘿嘿笑着,露出豁了颗牙的嘴,“我就知道这书金贵。”

宿舍区的建设也有插曲。陈默坚持要在每个房间挂艾草,说1982年的夏天都这么驱蚊。年轻工匠们却嫌味道冲,偷偷换成了电蚊香。这事被李思成发现时,他没说话,只是点燃艾草,坐在李晓聪曾住过的那间小屋。烟雾缭绕中,他仿佛又听见少年抱怨蚊子太多,王婶却用蒲扇给他扇风的声音——那沙沙的扇动声,比任何驱蚊剂都管用。

验收那天,清平村飘起了细雨。李思成踩着积水走进新教学楼,木楼梯发出“吱呀”的声响,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谣。教室里,1982年的黑板擦得锃亮,粉笔盒里摆着红蓝白三色粉笔,连粉笔灰都和记忆中一模一样。周明德正用戒尺轻敲讲桌,声音穿过走廊,惊飞了檐下的燕子——那戒尺是马师傅用老枣木做的,只用来拍打讲台,从不会落在孩子身上。

图书馆的书架上,1982年的《少年文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排而立,中间还夹着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书脊都用牛皮纸仔细包过。林悦正给窗户糊纸,手指被浆糊粘得亮晶晶的:“舅舅你看,这样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纸上,声音可好听了。”

宿舍里,每张床的床头都贴着“值日生表”,用的是1982年的大红纸。王婶正往床底下塞柴火,准备冬天取暖用:“当年晓聪总嫌床板硬,现在这些孩子怕是也得适应适应。”她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薰衣草,“给他们放枕头底下,比城里的香水好闻。”

李思成站在操场中央,望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群。新盖的部分与老清平村完美融合,连墙角的青苔都像是自然生长的。远处传来张明远的呼喊,他正指挥着工人搬运最后一批1982年的课桌椅,阳光下,那些掉漆的木桌腿,竟泛着温润的光泽。

突然,山上传来消息,说发现了一窝被遗弃的小猫。几个工匠正要把它们赶走,却被李思成拦住。他想起李晓聪曾在仓库里偷偷养过一只受伤的野猫,后来那猫成了少年最忠实的伙伴。“给它们搭个窝。”他指着教学楼后的柴火间,“1982年的清平村,从不拒绝任何生命。”

当最后一盏煤油灯在新宿舍点亮时,李思成收到了李晓聪的短信。照片里,少年站在清北的图书馆前,手里拿着本1982年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