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规划蓝图,精心设计(3 / 4)

加入书签

天然染料”等条目密密麻麻,每一项都经过精心挑选。李思成的目光停在“桐油”一栏,后面标注着“王伯指定供应商”,突然笑了——当年李晓聪熬桐油烫了手,王伯用獾油给他抹了整整三天,那股奇特的味道,如今成了最好的纪念,每次想起,都能感受到那份质朴的关爱。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清平村,金色的光芒覆盖了每一个角落。规划团队的成员们还在忙碌着。周教授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着新运来的1982年版教材,一页页翻看,确保每一本都符合当时的版本,连纸张的厚度、印刷的字体都不放过;设计师指挥着工人,按照修改后的图纸搭建着传统手工艺作坊的框架,时不时停下来和王伯讨论着细节,比如木梁的间距、窗户的大小,确保既保留传统风貌,又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张教授则在一旁和心理学团队的成员们交流着,根据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进一步完善场景疗愈方案,比如在学农区设置“情绪释放角”,让孩子们可以通过劳作发泄情绪。

林宛如端着茶水走过来,青花瓷茶杯在托盘上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给大家一一递上:“大家辛苦了,喝杯茶歇歇吧。这是用清平村的山泉水泡的,味道清甜。”她看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看着这些规划一点点成型,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们在这里快乐成长的样子,他们在田埂上奔跑,在作坊里学习,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周教授接过茶杯,笑着说:“林老师放心,我们一定把这里打造成既能让孩子们感受1982年氛围,又能学到知识、培养品德的好地方,不辜负李总的期望。”

设计师也放下手中的活计,喝了口茶,茶水流过喉咙,带来一丝清凉,他说:“说实话,一开始我还觉得复古没必要,觉得这些老东西跟不上时代。现在才明白,这里面有太多值得传承的东西。就像这传统手工艺,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手艺,更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这是现代电子产品给不了的。”王伯在一旁听着,点了点头,烟袋锅里的火星闪烁:“可不是嘛,当年晓聪学编竹筐,一开始急得直哭,觉得太麻烦,后来慢慢静下心来,一针一线地编,不仅编得越来越好,性子也沉稳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样毛毛躁躁。”

夕阳西下,给清平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天空被染成了绚丽的橙红色。李思成站在山坡上,望着正在有条不紊建设中的“穿越育才中心”,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个凝聚了众人智慧和心血的地方,将会成为更多迷途孩子的港湾,让他们在1982年的时光氛围里,学会成长,找到人生的方向。而那些精心设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门课程,都将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夜色渐深,祠堂里的灯还亮着,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户,照亮了门前的一小片空地。规划团队的成员们还在为了“穿越育才中心”的完美呈现而努力着。他们的讨论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远处传来的虫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独特的交响曲,奏响了“穿越育才中心”美好的未来。周教授还在和助手们核对教材的现代延伸阅读内容,确保每一段补充都准确、易懂;设计师则在修改供销社的内部设计图,力求让货架的摆放更符合当年的习惯;张教授的团队在完善观察点的布置,确保既能观察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又不会让他们感到被监视。

第二天一早,周教授就带着他的团队开始整理1982年的教材,将现代延伸阅读内容小心翼翼地用牛皮纸包好,牛皮纸的颜色与课本相得益彰,按照章节顺序夹在课本里,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使命。每一本课本都经过仔细检查,确保没有缺页、破损。设计师则和工人们一起,在供销社的货架上摆放着1982年的商品,有雪花膏、蛤蜊油、铁皮饼干盒,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从商品的包装到摆放的方式,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甚至连商品上的灰尘都模仿得恰到好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