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远航商行”与哈佛智囊(1 / 2)

加入书签

洛杉矶的阳光灿烂得有些刺眼,沙滩上穿着清凉的人群慢悠悠地晃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慵懒的富足感。陈晓在威尔逊大街上租了间临时的办公室,花了半个月时间,像当年勘察地形一样,仔细摸排了西海岸的航运和贸易生态。

结论却让他内心直撇嘴:这里太“养老”了。航线多是环太平洋和美洲西岸,格局有限。交易大多依赖长期关系和固定渠道,水不够深,也不够浑。对于一条想兴风作浪的过江龙而言,这池塘太小。

他的目光越过广袤的美国大陆,投向了东海岸那个喧嚣、冰冷、充满铜臭和机遇的岛屿——纽约。那里才是全球贸易的心脏,资金、货物、信息在那里疯狂搏动,也是巨头林立、规则与潜规则交织的角斗场。

“从加州的阳光沙滩,跳到纽约的冰雨污水,我这选址的品味,真是越来越‘高端’了。”他自嘲了一下,就毫不犹豫地订了最早一班飞往纽约的机票。

他几乎没带任何行李,只揣着那张存有巨额资金的瑞士银行本票和几份身份证明,登上了前往纽约的航班。飞机掠过内华达的荒漠、中西部的农田,当他透过舷窗看到下方曼哈顿岛那如同火柴盒般堆砌的摩天大楼轮廓时,一种熟悉的、面对挑战的兴奋感取代了旅途的疲惫。

……

纽约的冬天,风像裹着冰碴的刀子,刮在脸上生疼。

落脚曼哈顿中城一家不起眼的旅馆后,陈晓立刻投入工作。注册公司是第一步。他选择了一个看似朴实无华,却野心暗藏的名字——“远航商行”。

业务范围定得极广:跨国贸易、航运经纪、风险投资、信息咨询……几乎囊括了他未来可能涉足的所有领域。律师看着那份清单直挑眉,但在丰厚的律师费面前,明智地选择了闭嘴。

公司有了壳,下一步就是找到灵魂人物。

现在,他需要的不是只会按部就班、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他需要一个能理解他超越时代视野、并能将之转化为可行商业模式的“大脑”。

他把目标,锁定在学术圈——那里盛产被现实毒打、却怀揣未经检验的宏大构想的理想主义者。他翻遍了各大商学院教授名录、学术期刊和行业报告,几经筛选,最终哈佛商学院一位名叫马丁·怀斯的副教授进入了他的视野。

此人年仅三十五岁,才华横溢,学术背景无可挑剔,但其关于“全球供应链整合”、“信息不对称在大宗初级商品市场中的套利应用”以及“基于风险模型的远期运价预测”等观点过于超前,被学院派老古董们视为异端,备受排挤,近年来几乎处于半闲置状态。

“就是他了。”陈晓合上怀斯的档案。一个不得志的天才,往往比一个圆滑的庸才更有价值。

陈晓在一个飘着小雪的下午,走进了怀斯位于剑桥区那间堆满书籍、略显凌乱的办公室。

怀斯本人比照片上更显憔悴,金发稀疏,眼神里带着学者特有的专注和一丝被现实磨损后的疲惫与警惕。他对陈晓这个突然到访、声称对“宏观贸易流”感兴趣的东方商人,显然没什么期待。

“陈先生,如果您是想咨询具体的进出口流程,或者寻找稳定的货源,我想您找错人了。”怀斯开门见山,语气冷淡,准备尽快结束这场注定无趣的会面。

陈晓笑了笑,没有接话,而是径直走到墙上一幅陈旧的世界地图前,手指从波斯湾划向日本,又从巴西划向欧洲。

“怀斯教授,我不关心一船铁矿或大豆的利润。我关心的是,如何在下一次中东政局动荡时,提前三个月锁定通往远东的油轮运力;如何在南美咖啡歉收的消息传开前,通过期货市场和分散采购对冲风险;如何利用未来十年必然出现的集装箱标准化浪潮,提前卡位关键港口节点。”

他语速平稳,抛出的却是一个个超越当下贸易商思维模式的战略命题。

怀斯准备端茶送客的手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