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花漫山河,同心无疆(2 / 8)

加入书签

景线。有扎根戈壁的治沙人,他们的脸上带着风沙吹过的粗糙痕迹,皮肤黝黑,却有着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手中提着装满治沙成果的标本盒,盒中装着沙棘、梭梭等耐旱植物的枝叶,那是他们用青春与汗水在戈壁中种下的希望;有守护非遗的手艺人,他们的指尖带着常年劳作留下的薄茧,那是岁月与技艺的印记,身上背着装满工具的行囊,行囊上绣着各自非遗项目的图案——苏绣的牡丹、皮影的人物、木雕的海棠,每一针、每一刀都藏着手艺人的匠心;有支援边疆的医生,他们穿着洁白的大褂,胸前别着红十字徽章,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边疆百姓的健康状况与医疗故事,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还有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学者,他们的行李箱上贴满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贴纸,眼中充满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手中捧着各国文化交流的资料,期待着将“同心”信念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苏奶奶特意交代,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从这棵承载着三百年记忆的海棠树下出发,带着‘同心’的故事,走遍全国的山川湖海,也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阿古拉走到驾驶座旁,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车身上的海棠花图案,指尖感受着图案的凹凸纹理,目光望向不远处的老海棠树,眼中满是郑重与虔诚。此次“山河同心行”,他们肩负着双重使命:不仅要将传承社耗时一年收集整理的“同心”故事绘本,送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手中,让那些身处大山深处、草原腹地、戈壁边缘的孩子,也能听到英台与雍正帝的故事,感受到“同心”带来的温暖与力量;还要用手中的相机、画笔与笔杆,记录下当下各行各业人们践行“同心”的瞬间,让这份跨越三百年的信念,突破地域的阻隔、民族的差异,连接起更多不同的心灵,让“同心”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

陈棠安抱着怀中的绘本,走到一株新栽的海棠幼株旁,轻轻抚摸着嫩绿的叶片。指尖传来叶片的柔软与湿润,带着生命的温度,她的眼神愈发温柔,声音却带着坚定的力量:“我奶奶林棠棠当年在山区支教时,总对我说,‘同心’从来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要靠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靠真心去传递每一份温暖。”她顿了顿,望向远方的山峦,仿佛能透过时空看到奶奶当年支教的身影,“这次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奶奶曾经支教的那个山区村庄,我们要把这些年‘同心’的传承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同心’的信念一直都在;然后我们会去腾格尔爷爷守护了一辈子的呼伦贝尔草原,看看草原上的‘同心’如何在绿水青山中延续;最后,我们还要去古丽奶奶曾经工作过的外交使馆旧址,看看‘同心’的信念如何跨越国界,温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车队出发前,众人在老海棠树下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庄重的“同心启航仪式”。阿依古丽从车上抱下一卷红色的绸缎,在众人的协助下轻轻展开——那是一面巨大的“同心旗”,旗面由上好的真丝制成,质地柔软光滑,色泽鲜红如血,在晨光中泛着细腻的光泽。旗面上的刺绣精美绝伦,是传承社的成员们耗时三个月,一针一线绣制而成:中央是两棵枝桠紧密相连的海棠树,老海棠的枝干苍劲嶙峋,彰显着岁月的厚重;新海棠的枝叶繁茂鲜嫩,代表着传承的希望,两棵树的枝桠相互缠绕,象征着“同心”信念的代代相传;树下是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手拉手的图案:蒙古族的摔跤手露出结实的臂膀,汉族的书生手持书卷,维吾尔族的姑娘戴着鲜艳的头巾,藏族的牧民牵着温顺的牦牛,回族的商人提着满载货物的行囊……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真挚的笑容,眼中满是友善与信任,仿佛在诉说着“各族人民一家亲”的美好愿景;旗帜的边缘,用金色的丝线绣着“花漫山河,同心无疆”八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像是在宣告着“同心”信念的无限力量。

“这面‘同心旗’,是我们传承社的所有成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