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院试开考上(2 / 3)

加入书签

要求:何谓“和而不同”何以“同而不和”二者关係如何

第三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孟子梁惠王上》)

要求:此句与“民为贵”之思想可有相通治国者当如何行此道

第四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要求:阐释“性”、“道”、“教”三者关係。

第五题(策论):“今本府下辖数县,均有农田灌溉不足之弊,且各县水利设施各自为政,遇旱时爭夺水源频发,致府域粮產不稳。若欲统筹府域水利、保障粮產,当以何策为之”

第六题(诗赋):以“夏日骤雨”为题,作五言律诗一首。

王明远心里飞快地盘算著,四道经义题,一道策论,一道诗赋。

题量不小,但还在预料之中。

经义题前两道相对基础,后两道稍深;

策论题紧扣农事水利,相较於上次的府试好像简单了许多,看来上次的確是考的有点超纲,兴许是知府大人的喜好所至吧。

诗赋题……嗯,“夏日骤雨”,这个题目倒不算刁钻。

他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开始从第一题答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此句重在辨析君子小人之別,他就著宣扬真-善-美,贬低小人这个思路进行破题。

“君子小人,判若云泥,其別首在『成』字。君子所成,必为善举嘉行,如助人向学、济困扶危;小人所成,唯恐天下不乱,惯於煽风点火、落井下石。故君子成美,如春风化雨;小人成恶,似雪上加霜……”

他思路清晰,下笔沉稳,结合歷史典故,阐明君子与小人在行为动机和结果上的天壤之別。

写完第一题,已经到了中午时分了,日头也爬高了些,號舍里开始闷热起来。

他放下笔,活动了下手腕,从考篮里拿出早上大哥新烙的饼子。

饼子被衙役掰得碎碎的,但依旧鬆软喷香。

他小口小口地吃著,就著清水慢慢咽下,不敢吃得太急太多,怕下午犯困。

吃完东西,稍作休息,他便开始攻克第二题。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句点明君子小人处世之道迥异。看来这个出题的学政大人是多討厌小人啊,竟然连出两道议论君子和小人的议题,就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现实中也被小人中伤过,所以才如此做派。

那自己肯定就不能踩这个雷,要迎合出题人的喜好去写。

“君子与人相交,重道义之和,虽见解各异,然能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小人则表面附和,实则各怀私心,貌合神离……”

他引经据典,从朝堂议事到乡邻相处,层层递进,阐明“和而不同”的包容与“同而不和”的虚偽。

写完第二题,看了眼天色还早,又接著写第三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此题由己及人,推及仁政,得好好思索一番然后下笔。

“仁政之基,在於推恩。亲其亲,非独厚己,乃推此心以敬他人之老;爱其子,非止私情,乃扩此念以慈他人之幼。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仁心如水,自然流布……”

他联繫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只有將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才能真正贏得民心,稳固统治。

当他刚写完第三题的最后一个字,窗外天色已经明显暗了下来。

號舍里光线变得昏暗,其他號舍里也陆续响起了窸窸窣窣收拾东西和点蜡烛的声音。

王明远没有急著点蜡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