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2 / 4)

加入书签

线、与江湖势力的隐秘联络方式等关键信息,则死死攥在手里,绝口不提。同时,他借着合作的便利,反向打探皇商体系内部的人事关系、运作模式,以及他们与宫中各派系的联系,短短几日便搜集到了不少有用的情报。

陈瑜在翰林院的日子,则是另一种无形的煎熬。翰林院号称“清贵之地”,汇聚了天下英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派系林立。陈瑜凭借过人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很快在一些文书起草、经筵讲学中崭露头角。一次皇帝召集翰林讨论漕运改革,陈瑜提出的“分区域管控、以商养运”的主张,条理清晰、切实可行,得到了皇帝的当面赞许。

可这份锋芒也引来了麻烦。几位资历深厚的老翰林开始对他侧目而视,暗中排挤;还有一些来自不同派系的同僚,看似热情地与他攀谈,话题总会若有若无地引向殷若璃团队、西域使团,甚至是那玄之又玄的“星陨珏”。

“前日,编修李大人故意与我讨论前朝星象之说,话里话外都在打探星陨珏的消息,还问我是否见过此物。”陈瑜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地叙述着,“我只说那是钦天监负责的机密,我一个翰林待诏无权知晓,便岔开了话题。”

他深知翰林院是各方势力安插眼线的重地,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因此行事格外谨慎,应答滴水不漏,既不得罪于人,也不泄露半分机密。暗中,他却将这些打探之人的名字、言行举止一一记录在案,分析他们背后可能代表的势力。

就在团队众人小心翼翼地在各自新位置上稳固根基、周旋试探时,来自林氏余党的第一波反击,已然悄然而至。

这日清晨,一份来自江南道的八百里加急密奏,越过层层关卡,直接送到了皇帝的御案前。奏疏的署名是江南道监察御史王显,内容直指昭雪郡主殷若璃——奏疏中弹劾殷若璃借着平反林氏逆案的机会,指使其麾下商队(暗指赵珩)在江南大肆侵吞原属于林氏党羽的被查抄产业,不仅强买强卖、压低价格,还纵容手下与地方百姓发生冲突,打伤前来调解的地方衙役,气焰嚣张,民怨沸腾!

奏疏后面,还附有几份所谓的“苦主”血泪控诉状,详细描述了“被欺压”的经过,甚至还有几位“受伤”衙役的供词和伤痕照片,言之凿凿,看似铁证如山。

几乎在同一时间,京营之中也流传起了不利于谢景宸的谣言。谣言说他任人唯亲,将自己在北境的旧部纷纷提拔重用,排挤打压京营原有将领;还说他克扣军饷,将朝廷拨下的军资中饱私囊,导致兵士怨声载道;更有甚者,暗指他与北境旧部往来密切,私藏兵器,有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之嫌。谣言如同长了翅膀,在京营中迅速传播,不少不明真相的兵士人心惶惶。

而翰林院那边,也出了岔子。陈瑜前几日起草的一份关于漕运改革的条陈,即将呈送皇帝御览,却在最后核对时发现,其中几个关键数据被人篡改,若是按照篡改后的数字呈上去,不仅会导致漕运改革方案出现重大纰漏,还可能引发地方财政混乱,陈瑜也难逃“失职”之罪。幸好他行事谨慎,核对再三,才发现了这个致命错误。他立刻暗中追查,却发现篡改数据的痕迹被处理得极为干净,最后线索只断在了一个负责誊抄文书的无足轻重的小吏身上,那小吏一口咬定是自己一时疏忽抄错,再问便矢口否认,明显是被人当了枪使。

三处发难,几乎同步进行!手段算不上高明,甚至有些粗糙,但目的性极强——就是要败坏殷若璃团队的名声,离间他们与皇帝的关系,让他们在刚刚站稳脚跟的新位置上寸步难行,甚至身败名裂!

“他们急了。”殷若璃坐在书房的紫檀木椅上,手中拿着陈瑜汇总来的消息,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林氏倒台,树倒猢狲散,这些余党没了主心骨,又面临朝廷的严厉清查,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只能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进行反扑,妄图鱼死网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