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天地一虚舟,何处不自由?(1 / 3)
景帝七年。
这一年,雨雪靡靡,刘川走下驪山。
行路迟迟,杨柳依依。
他陷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玄奇境界。
我动,而天地静。
天地动,而我静。
一动一静,一阴一阳。
动静者,天地之气质也。
宇宙万物无时不刻变化,真气无时不刻运行。
一个追求静態之人,身处动態的歷史。
须有坚刚不可夺志的信念,也要有超凡脱俗的道行。
人体生机在“动”之间“静”。
天地万物动,而吾清静不动,此乃长生之道。
长生即是动静。
长生除了机械式的道行修行以外,仍需要心境的提升。
亲人离世,故人如风中落叶凋零,令刘川在心境之上受益颇多。
“何为神人神人者,神而明之也,褪去人性,悟神性也。”
肉身的蜕变,心境的提升,则是超凡脱俗的要素。
修行之道,分为【不食谷】方人,【餐风露】真人,【乘云气】神人,【游四海】至人(地仙),【齐日月】圣人(天仙)。
当然,刘川想不到那么远,如今境界仍在【真人】徘徊,真人寿命上限为一百八十。
到了神人阶段,身心內外蜕变,身可乘云气而升,寿命增加三百,也就是四百八十年寿命上限。
按照前世的歷史,他能活到公元236年,也就是三国蜀汉建兴十三年,诸葛亮去世第三年。
“踏遍青山人未老……”
刘川通体泛起微光,这是即將蜕变的超凡之光,歌声渐渐传遍远方。
山上,刘彻与许负目送刘川离开。
此后,经年,再无刘川踪跡。
长安。
青年董仲舒为门徒讲述《公羊春秋》。
夜晚,董仲舒秉烛夜书,著《春秋繁露》,这本书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大一统思想体系。
此书师承祖父之作、继承公羊春秋、道家天人感应,法家法治,墨家均贫富等思想。
书成剎那,狂风大作。
屋外,刘川微微一笑,在星辰照耀之下,隱入黑夜。
此书代表著秦汉精英对大一统的探索,解决了秦朝与汉初的弊病,为后世统治提供思路。
当代人解决当代人的难题,这本书是好是坏,留待后人评判。
刘川不想过多干涉,过多限制別人思考。
无论前世后世,没有一出世就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当代人提出问题,解决了当代的难题,后人在此基础修补增改,吸纳融合。
文明正是因此诞生。
“文明……需要思考与摸索的人。”
歷史跌宕起伏,文明千锤百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刘川飘然远去。
他要找一个地方闭关潜修,利用土伯之棺深埋地下,直到突破那一日。
在此之前,可看看故人。
刘川游歷天下。
最后找到一处偏僻之所,青铜棺深埋地底,等待化凡蜕变。
……
元狩二年。
年轻的汉家天子刘彻登临龙首山,身后是当年仙人刘川修行的道观。
山下,猛將如云。
卫青与霍去病雄姿英发,率领汉家铁骑等候。
“汉家忍辱负重多年,今日必定復仇。”
数十年来,匈奴给他们的屈辱,每个汉人都牢记在心。
汉家草创之初,百废待兴,面对外地的入侵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