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3 / 4)

加入书签

是为了给君主提个醒;不只写仲子,而写“惠公仲子”;不只写成风,而写“僖公成风”;不写陈黄,而写“陈侯之弟黄”;不写卫絷,而写“卫侯之兄絷”;阳虎是家臣,却写他是“盗”;吴楚僭越称王,却称他们为“子”;还有像纠不写“齐”,小白却写“齐”;突不写“郑”,忽却写“郑”;立晋君却写“卫人”;立王子朝却写“尹氏”,这些都是圣人的特笔。

所以说:“《春秋》记载的事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文字是史书的写法,其中的义理是孔子私下采用的。”学者看《春秋》,就必须知道什么是通例、什么是特笔,才能明白其中的大义。总之,《春秋》这本书,圣人写得光明正大,不过是直接记载事情,好的坏的,都清清楚楚。而救世的心意,才是这本书的主要宗旨。若花说自己是妄加议论,不知道对不对,还请亭亭指点。

亭亭说若花姐姐讲的深得《春秋》的主旨,她只有佩服的份。接着又说自己还有件事想请教,问闺臣和若花肯不肯赐教。闺臣让她详细说说。

亭亭说:她听说古代的《礼》遭受了秦代的焚书之祸,现在留存的只有《周礼》《仪礼》《礼记》,世人叫它们“三礼”。要是论古《礼》,恐怕没有比这更古老的了。但从汉、晋到现在,历朝都各自撰写了礼制,不知道这些是各自创新的礼制,还是都依据旧有的典籍?至于三礼各家的注疏,到底哪一家的好呢?希望能给我详细讲讲。

若花听了,暗暗吐舌头,心想这黑女怎么突然抛出这么大的题目!三礼各家的内容就够说一阵了,她还加上历朝的礼制,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都不知道从哪说起,恐怕今天要出丑了。若花心里头正琢磨着呢,闺臣就开口回答了。

闺臣说:她听说《宋书·傅隆传》里讲:“《礼》是三千根本,是人伦的最高准则。用在国家层面,君臣能因此相互尊重亲近;用在婚礼冠礼上,年少年长的能因此有仁爱之心,夫妻能因此义顺相处;用在乡里,朋友能因此获得三种益处,宾主能因此相互敬让。《乐》的五声、《易》的八象、《诗》的《风》《雅》、《书》的《典》《诰》、《春秋》的劝惩、《孝经》的尊亲,这些都是在《礼》的基础上才确立的。唐、虞时期,祭天之类的是大礼,祭地之类的是地礼,祭宗庙之类的是人礼。所以舜命令伯夷掌管三礼,好用来统括天地,规划阴阳,治理万物,修饰六情,这些都是用礼来节制。”

但《魏书》里说“三皇的礼各不相同”,又说“时代变了礼也会变”。所以殷代在夏代礼制的基础上有所增减,商纣无道,雅章湮灭。周公挽救乱世,大力制定礼仪,用吉礼敬鬼神,用凶礼哀悼国家的不幸,用宾礼亲近宾客,用军礼讨伐不虔诚的人,用嘉礼促成婚姻;这就是“五礼”。到周昭王南征之后,礼崩乐坏,上行下效,所以那些败坏操守、失身的人,必定先废弃礼:比如昭公避讳孟子的姓,庄公结割臂之盟,这是婚姻之礼废了,淫乱之事也就由此产生;齐侯因为喜欢妇人而怠慢客人,曹伯看人家的肋骨来轻慢宾客,这是宾客之礼废了,傲慢的情绪也就由此而来;文公在五庙进行逆祀,昭公不为母丧而哀恸,这是丧祭之礼废了,骨肉恩情也就由此淡薄;天子下堂,河阳召见君主,这是朝聘之礼废了,侵凌的苗头也就由此出现。孔子想消除当时的弊病,所以制定了礼、端正乐,以此来挽救败坏的风气。到了战国,继承周、孔学说,讲究礼法的只有孟子一人。后来秦始皇吞并六国,收集各国的仪礼,将它们都归到咸阳;只采用那些尊君抑臣的礼仪,掺杂自己的意思,供当时使用,其余的礼都废了。

汉高祖刚平定秦末的战乱,没时间制定朝廷礼制,群臣喝酒争功,有的还拔剑击柱,高祖对此很担心,叔孙通于是撰写朝仪,胡广在此基础上编辑旧礼。到了汉末,天下大乱,旧的典章消亡。到了三国时期,魏有王粲、卫觊一起创建朝仪,吴有丁孚收集汉代的旧事,蜀有孟光草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