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镜花岭孝女寻亲(2 / 3)
以的。你不用为我担心,就像我今天到这儿来,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呢?不过是念着你一片孝心,怕你一个人没人照应,才愿意过来的。要是你误会我只是一时兴起过来走走,没考虑过以后的事,那就错了。”
小山听后,不由得掉下眼泪说:“姐姐这么用心,真让我感激得说不出话来,现在也不用客套话谢你了,这份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说完,两人又继续往前走。
若花说:“今天突然觉得饿了,这是怎么回事?”
小山说:“光顾着走路,原来今天已经是第八天了。那豆面第一顿只能管七天不饿,今天怎么会不饿呢?正好这地方到处都是松籽柏子,我刚吃了几个,只觉得满口清香,姐姐不也吃几个试试?要是能填饱肚子,咱们就拿这东西当粮食,不也更有意思吗?”
若花随即吃了不少。两人又走了好一会儿,也不觉得太饿了。从这以后,两人就每天靠松籽柏子充饥。路上有时聊聊古迹,有时谈谈诗赋,不知不觉又走了六七天。
这天两人正往前走着,突然看见对面好像有个人走来。小山说:“咱们走了十多天,一个人都没见到,今天怎么突然冒出个人来?”若花说:“难道前面有人家了?”
等那人慢慢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头发花白的砍柴老汉。小山见是位老人,就站在路边问:“请问老人家,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前面有人家吗?”樵夫也停下脚步说:“这座山总名叫小蓬莱。前面那条长岭,叫镜花岭;岭下有个荒坟;过了那坟,有个村子,叫水月村。这里已经是水月村的地界了。前面村子里虽然有住户,也不过是几个山里人。你们问这个干嘛?”
小山说:“我们打听路况,没别的事。是因为我们大唐国,有个姓唐的,前年进了这座山,现在是不是在前面的村子里?恳请老人家指个路,我们会永远感激您的!”樵夫说:“你们问的莫非是岭南的唐以亭?”小山高兴地说:“我们问的正是他!老人家怎么知道他?”樵夫说:“我们常在一起,怎么会不知道。前几天他托我带一封信到山下,交给去大唐的顺路船寄到河源,今天可真巧。”说着,就拿出信来,放在斧柄上递过去。
小山接过信,只见信封上写着“吾女闺臣开拆”。虽然是父亲的亲笔字,但信封上写的名字,却和自己的不一样。只听樵夫说:“你看完家信,再到前面看看泣红亭的景致,就明白信里的意思了。”说完,就轻快地走了。
小山拆开信,和若花一起看了一遍,说:“父亲既然说等我考中才女就和我相聚,为什么不现在就跟我回去,那样不是更方便吗?而且还让我改名叫‘闺臣’,才能去应试,不知道这又是啥意思。”若花说:“依我看,这里面大有深意。从‘唐闺臣’这三个字来看,大概姑父是因为太后早就把唐朝改成周朝了,他的意思是,将来你去应试,虽然是在伪周考中才女,但实际上是唐朝的闺中臣子,以此表明没有忘本。信里还嘱咐你,要是不赶紧回去,耽误了考期,不能替他争气,就算不孝。既然有这么严厉的命令,你怕是很难再往前走了。”小山说:“话是这么说,但咱们迢迢万里来到这儿,哪有不见一面的道理?况且父亲既然在这山里,也没有找不到的道理。咱们先到前面去,再做打算。”
说罢!两人就一起迈步越过山岭,只见路边有一座坟墓。小山说:“这是仙境,怎么会有坟墓?难道这就是樵夫说的荒冢?”若花说:“妹妹,你看那边峭壁上刻着‘镜花冢’三个大字,原来这墓里埋的是‘镜花’,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可惜刚才没问问樵夫。”两人稍微歇了歇,转过峭壁,走了不到一里地,迎面有一座白玉牌楼,上面刻着“水月村”三个大字。穿过牌楼,四处看看,并没有人家。前面有一条长河挡住了去路。虽然没有桥,但幸好溪边有一棵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松树,从这边山坡歪歪斜斜地一直伸到对面山坡,就像被推倒了一样,成了一座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