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2 / 5)
四个人的样子。石屏旁边还放着两个瓷凳,石屏后面种着上百竿竹子。竹子后面隐约可见一排矮矮的朱红栏杆,栏杆里面围着一些还没开花的芍药。
高翰林就拉着万中书的手,一边说悄悄话,一边往亭子里走去。施御史和秦中书则是随意地坐在石屏边。迟衡山对武正字说:“这园子看着还算干净整洁,就是树少了点。”武正字也感慨道:“前人说过,园林里的亭子、池塘就好比官位,运气来了就能得到;而树木就像人的气节名声,平时不修养积累,是没办法拥有的。”
两人正说着,就看见高翰林和万中书从亭子里走了下来,高翰林开口说:“去年在庄濯江家里拜读过武先生写的《红芍药》诗,这不,又到芍药开花的时候了。”武正字则是感叹时间过得可是真快。
主客六个人在园子里逛了一圈后,又回到西厅坐下。回来后,管家就让下人端上了一些茶点,给众人享用。这时,迟衡山问万中书说:“老先生,您家乡浙江有个我的好朋友,是处州人,不知道您认不认识?”万中书说:“处州最有名的,就数马纯上先生了,其他在学界的朋友我也认识几个,不知道你的朋友是哪位?”迟衡山说:“我朋友正是马纯上先生。”万中书马上说:“马二哥和我是结拜兄弟,怎么会不认识!他现在进京去了,这次进京,肯定能有好前程。”
武正字听后,就赶忙问:“他到现在都没中举人,进京干什么去了?”万中书解释说:“学道三年任期满了,保举了他品行优良。这这次进京,说不定能走个当官的捷径,所以我说他肯定能行。”施御史在一旁插话说:“靠这些旁门左道谋来的功名,再怎么折腾,发展也有限。有操守的人,还是得通过科举正儿八经地考出来。”迟衡山说:“去年他来我们那儿,我看他确实在科举考试上下了不少功夫,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只是个秀才,看来这科举能不能中,还真说不准。”
高翰林不同意了,就说:“迟先生,你这话可就不对了。我大明朝两百多年来,就科举这事最靠谱,想考第一名就能考第一名,想考中举人就能考中举人。那马纯上讲的科举知识,都是些表面功夫,根本没摸到科举的门道。他就算做三百年秀才,考两百次第一名,到了乡试、会试还是白搭。”武正字疑惑地问:“难道乡试、会试和学道考试的评判标准不一样?”高翰林肯定地说:“当然不一样了!学道考试考得好的,到了大场考试肯定中不了。所以我没考中举人之前,就一门心思研究大场考试的内容,学道那儿的考试,经常考个三等也不在乎!”
万中书连忙奉承说:“老先生当年考试的文章,我们浙江的考生都翻来覆去地研究透了。”高翰林得意地说:“‘揣摩’这两个字,就是科举考试的诀窍。我当年乡试写的三篇文章,没有一句是瞎编的,每个字都有出处,所以才能侥幸中举。要是不懂得揣摩考官心思,就是圣人来了也考不上。那马先生讲了半辈子科举,讲的都是考不中的方法。他要是懂得‘揣摩’,现在都不知道做多大的官了!”
万中书又说:“老先生这话,真是让后辈受益匪浅。不过这马二哥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我在扬州朋友家,见过他写的关于《春秋》的文章,条理还挺清晰的。”高翰林不屑地说:“快别提这事了!我们这儿有位庄先生,被朝廷征召过,现在在家专心注解《易经》。前些天有朋友跟他一起吃饭,听他说:‘马纯上只知道往前冲,不知道适时隐退,就是条没出息的小龙。’先不说马先生配不配得上‘亢龙’这个说法,就说拿个活着的秀才去解读圣人经典,这事儿本身就荒唐可笑!”
武正字反驳道:“老先生,这可能只是他随口开的玩笑罢了。要说活着的人就不能引用,那当初周文王、周公写东西,为什么引用微子、箕子的事迹?后来孔子写文章,为什么引用颜回的话?这些人在当时可也都是活着的呀。”高翰林被问的有点尴尬,就说:“先生果然博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