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柴扉清谈,意在播名(2 / 3)
请教’二字。不知温侯于何事心有困惑?”
吕布沉吟片刻,似在组织语言,然后缓缓道:“布尝闻古语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言精妙,布虽不才,亦稍解其意,知治理地方,犹如掌勺烹饪,需掌握火候,调和五味,不可操切,亦不可懈怠。然如今关中初定,司隶新附,百废待兴,诸事纷繁,犹如一锅尚未煮沸的清水,五味未调,火候难控。敢问先生,依您之见,当以何者为先,何者为重,方能令此水渐沸,五味调和,最终滋养一方万民?”
他没有问艰深的经学义理,而是抛出了一个关乎实际治理的、形象而质朴的比喻性问题。这既显示了他并非全然不通文墨的粗人,也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自己熟悉且关注的领域——务实的国家与地方管理。
司马徽闻言,眼中讶色稍浓,他不由得多看了吕布一眼,似乎要重新审视这位天下皆知其勇武、却罕闻其政见的将军。他略一思索,手捧粗陶茶杯,缓缓道:“水欲沸,需有持续之薪柴;味欲调,需有合度之盐梅。于国而言,这万千生民,便是那‘薪柴’;而公正之法度与良善之教化,便是那‘盐梅’。民无食则散,无法则乱,无教则愚,此乃不易之理。闻温侯已得河东盐池之利,此乃得‘味’之本,善莫大焉。然欲得万民归心,使其甘为‘薪柴’,踊跃奉献,则需轻徭薄赋,使民以时,令其休养生息,此乃生‘火’之基,亦是水沸之前提。待民生稍安,再施以简明公正之法度,导以淳朴良善之风俗,使上下有序,善恶有报,这便是‘调’之功了。火候到了,水自然沸;根基稳了,国自然安。”
他没有引经据典,堆砌辞藻,而是用同样浅显易懂的比喻回应,却精准地点出了民生、法治、教化这三个治国核心,言语间透露出对吕布掌控河东盐利之事的了解,也隐含了对统治者需“轻徭薄赋”的期望与规劝。
吕布认真听完,面露思索,继而点头,语气诚恳:“先生此言,真如拨云见日,令布豁然开朗。确是如此,无民则无国,无法则无序,无教则难久。近来布在关中司隶,亦着力于招募流民,分发农具种子,垦荒屯田,并延请蔡伯喈公等大儒整饬长安学宫,鼓励学子,正是欲固本培元,徐徐图之。” 他顺势提及了自己在辖区内推行的一些具体举措,既是印证和呼应司马徽的观点,也是不动声色地展示自己并非空谈、而是有所作为的“政绩”。
贾诩在一旁垂首静听,如同入定,心中却暗自点头。这番对答,已超出了单纯的客套与寒暄,进入了实质性的思想交流层面,且主公应对得体,不落下风。
接着,吕布又问了几个关于如何选拔务实人才、如何平衡新旧势力关系等具体而微的地方治理问题,司马徽皆以简洁而富有哲理、兼顾理想与现实的话语作答,既保持了隐士的超然,不深入涉及具体政事决策,又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的方向。整个过程中,吕布始终保持着请教与探讨的态度,言语恭敬,并未流露出任何急切的招揽之意,也未以势压人。
约莫半个时辰后,窗外的光线略显暗淡,吕布见时机差不多,便主动起身告辞:“今日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获益良多。布公务在身,不敢久留,今日冒昧打扰,深感歉意。区区薄礼,乃北地新出之物,略表敬意,还望先生笑纳,莫要推辞。” 贾诩适时上前,双手奉上那个早已准备好的、雕刻着简约纹路的木盒。
司马徽目光扫过木盒,并未如寻常人般推辞或询问,只是淡然颔首,道:“温侯厚意,老朽心领了。” 示意小童接过。
司马徽将二人送至柴扉外,立于寒风之中。吕布再次拱手,言辞恳切:“先生请留步,外面风寒。他日若有机缘,布定当再来拜访,聆听教诲。”
司马徽立于扉前,望着吕布和贾诩一前一后,身影逐渐消失在竹林掩映的蜿蜒小径尽头,脸上那始终淡然的笑容渐渐敛去,化为一丝深沉的思索。他低头,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