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二)(2 / 6)

加入书签

轻轻按住纸卷的边缘,防止它被气流吹得卷起,一字一句地念出声:“‘元狩三年,余随玄山氏第七代主入河西,见匈奴故地有古玉,色如凝脂,隐有纹,触之如温玉,然以玄鉴照之,其内有裂痕,乃天生,非人力可为……’”

“元狩三年?那是汉武帝时期!”小林的声音从洞口传来,带着震惊,“这文书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陈轩点点头,继续往下看。这卷文书里记录的,是玄山氏一位先祖在河西地区鉴宝的经历,里面详细写了他鉴别古玉、青铜器的方法,甚至提到了“以玄鉴照物,可见其过往”——和陈轩用玄鉴镜看到文物历史影像的能力如出一辙。

“‘玄鉴非镜,乃心之延伸,三目佩为引,可观物之魂。’”陈轩念到这句时,三目佩的白光突然闪烁了一下,他的眼前像是闪过一幅画面: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男子,手持一面和他那面相似的玄鉴镜,正对着一块古玉观察,玉上的裂纹在镜光下清晰可见,男子眉头微蹙,在竹简上记录着什么。

画面一闪而逝,陈轩回过神时,指尖还停留在麻纸上那句“可观物之魂”上,心里泛起一阵激荡。他之前只知道玄山氏是传承久远的鉴宝家族,却不知道先祖们早就掌握了类似“天眼”的能力,甚至将这种能力的运用方法记录了下来。

“这上面还写了鉴别青铜器的方法。”陈轩继续往下看,“‘青铜之伪者,其锈浮于表,色艳而燥,以醋浸之,锈易脱落;真者锈入骨,色沉而润,醋浸不动。’”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却很实用,和他之前在鉴宝时总结的经验不谋而合,只是文书里写得更细致,甚至提到了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合金比例对锈色的影响。

苏晴一边用相机拍摄文书上的字迹,一边感叹:“这简直是玄山氏的‘鉴宝秘籍’啊!有了这些记录,我们对玄山氏的传承能了解更多了。”

陈轩点点头,将第一卷文书小心地卷起来,放进准备好的密封袋里,又拿起第二卷。这卷文书的内容和第一卷不同,记录的是玄山氏先祖在河西地区的见闻,提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一些关于古遗址的记载,其中一段引起了他的注意:“‘黑沙城西北百里,有山曰‘玄丘’,山中有石室,藏玄山氏历代所集之宝,然石室有机关,非玄山氏血脉,不可入。’”

“玄丘?”阿木在洞口听到这话,突然开口,“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黑沙城西北有座‘鬼山’,常年有风沙围着,没人敢去,说是山里有妖怪,原来叫‘玄丘’?”

陈轩心里一动,之前三目佩和玄鉴镜共鸣时投射的坐标,大概就是在黑沙城西北方向,难道那个坐标指向的就是这座“玄丘”?他将这段文字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将第二卷文书也放进密封袋。

第三卷文书比前两卷更薄,打开后,上面的字迹也更潦草些,像是仓促间写下来的。内容很短,只记录了一件事:“‘元狩六年,匈奴来犯,黑沙城破,余携玄山氏之秘藏于此暗格,待后世有缘者取之,望能承玄山氏之责,护华夏之瑰宝,勿使落入外人之手。’”落款处写着“玄山氏第七代弟子 墨”。

看完最后一句,陈轩沉默了片刻。这位叫“墨”的玄山氏先祖,在城池被破时,没有带着文书逃跑,而是将它们藏在这暗格里,等待后世的玄山氏传人发现,这份守护的决心,让他心里沉甸甸的。他想起自己之前揭穿赝品、追查文物造假集团的经历,突然明白,这种守护文物的责任感,或许从一开始就刻在玄山氏传人的骨子里。

“这些文书太重要了。”陈轩将第三卷文书也收好,站起身时,才发现洞里的凉气已经让他额头的汗水干了不少,“不仅是玄山氏的传承记录,更是研究汉代河西地区文物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苏晴已经拍摄完所有内容,正小心地帮陈轩把陶罐也取出来:“这陶罐本身也是件文物,得一起带回去,说不定罐身上还有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