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一七)(1 / 6)

加入书签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滨海市美术馆的玻璃幕墙上。一场关于近现代国画大师顾南洲遗作的研讨会,即将在这里举行

陈轩、苏晴和小林站在人群中,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名为《秋江待渡》的画作挂上展台

“这就是引发争议的那幅画?”苏晴低声问道,她已经举起相机,开始从各个角度拍摄

“就是它。”小林点头,“顾南洲的关门弟子坚称这是老师的真迹,而几位老专家则认为是高仿。双方各执一词,闹得沸沸扬扬。

陈轩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已经完全被那幅画吸引

这是一幅典型的“南宗”山水,江面开阔,远山如黛,一叶扁舟泊于岸边,一位老者拄杖而立,似在等待渡船。整幅画面意境悠远,笔墨苍润,乍看之下,确实颇有顾南洲晚年的风范

然而,当陈轩的天眼悄然开启时,他看到了常人无法察觉的细节

画卷的右下角,墨色的层次显得有些僵硬。特别是在山石的皴法处,笔锋的转折过于刻意,缺乏顾南洲那种举重若轻、一气呵成的流畅感

更重要的是,在天眼的视界中,纸张纤维的走向与墨色的渗透痕迹并不完全吻合,仿佛墨是后来覆加上去的

“有问题。”陈轩在心中给出了初步判断

研讨会开始,美术馆馆长首先致辞,介绍了《秋江待渡》的来历。据介绍,这幅画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新近获得,准备捐赠给美术馆,但在进行真伪鉴定时,引发了专家们的激烈争论

顾南洲的关门弟子,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画家首先发言。他情绪激动地表示,这幅画无论从构图、笔墨还是意境上,都体现了顾南洲晚年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江边老者的衣褶处理,更是顾南洲的独门技法,旁人无法模仿

几位持怀疑态度的老专家则反驳说,虽然这幅画在整体上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在细节上仍有破绽。例如,画中远山的渲染过于均匀,缺乏顾南洲作品中那种“气”的流动感;而江水的波纹处理,也显得有些程式化

双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媒体记者的闪光灯频频亮起

“陈老师,您怎么看?”美术馆馆长适时地将目光投向了陈轩。作为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民间鉴宝师,他的意见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轩身上

陈轩走上台,先是向各位专家鞠了一躬,然后才开口说道:“各位老师的分析都有道理。这幅画确实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接近顾南洲先生的风格,模仿者的功力不可谓不深厚。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是,我认为这幅画是一件高仿品,而非真迹。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顾南洲的弟子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年轻人,你凭什么这么肯定?

陈轩不卑不亢地回答:“凭细节。

他请工作人员将画作取下,平铺在鉴定台上,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请大家注意这里。

他指着画中山石的一处皴法:“顾南洲先生的用笔,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他的笔锋在转折处会自然形成一种‘飞白’,这是多年功力的积累,无法刻意模仿。而这幅画的笔锋转折,虽然也试图做出‘飞白’的效果,但显得过于做作,缺乏那种自然的韵味。

接着,陈轩又指向画中江水的波纹:“顾南洲先生画水,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他会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水的流动感,而不是简单地用线条去勾勒。这幅画的水波纹路,虽然看起来很细致,但实际上是用一种固定的程式画出来的,缺乏变化,显得有些呆板。

顾南洲的弟子不服气地哼了一声:“这些都只是你的主观判断。艺术风格的解读因人而异,你凭什么说你的判断就是对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