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O一)(6 / 7)

加入书签

的兵器、礼器,还有记载生平的墓志铭。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这枚印章,铜器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接触空气后很容易氧化。”

张教授立刻让人拿来文物保护箱,里面铺着防氧化的绒布:“我已经联系了省博的文物修复专家,他们中午就能到,到时候会把印章和青铜饰件带回实验室做脱盐防锈处理。”

众人继续清理墓道,随着暗格被发现,更多细节渐渐浮现——墓道两侧的砖墙下部,每隔一米就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凹槽里残留着木质腐朽的痕迹。“这些凹槽应该是用来固定木柱的,”陈轩摸着凹槽边缘,“汉代高等级墓葬的墓道里,常会搭建木构廊道,可惜木头早就烂光了。”

临近中午时,省博的文物修复车到了。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印和青铜饰件装进保护箱,又对现场的陶片做了初步的颜料检测。“陶俑上的红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绿彩是硫酸铜,”一位戴眼镜的专家对陈轩说,“这种颜料层很脆弱,出土时必须立刻用保护剂加固,否则不到半天就会脱落。”

陈轩点头:“下午我让联盟的技术部送一批恒温恒湿箱过来,先把清理出来的陶片存放在里面,等你们制定好保护方案再处理。”

送走文物修复专家,张教授邀请陈轩和林凯去临时帐篷里吃午饭。帐篷里摆着一张折叠桌,桌上放着几盒盒饭,还有一壶刚泡好的热茶。“现在墓主人身份确定了,接下来就要清理墓室了,”张教授扒了口饭,“不过墓室顶部的封土很薄,怕下雨会塌,我们得尽快搭建防雨棚。”

“我让联盟的工程队下午过来帮忙,”陈轩放下筷子,“他们有搭建临时建筑的经验,保证不影响考古现场。对了,墓门的位置找到了吗?”

“还没,”张教授摇摇头,“墓道尽头的砖墙后面应该就是前室,但我们用洛阳铲探了好几次,都没找到墓门的痕迹,估计是用夯土封死了,得慢慢清理。”

饭后,陈轩和林凯去查看陶片整理情况。临时保护棚下,队员们已经将陶片按出土位置编号,其中几块较大的陶片,能隐约看出是陶俑的躯干和手臂。“陈老师,你看这块,”一位队员递来一块陶片,“上面有黑色的线条,像是衣服上的花纹。”

陈轩接过陶片,用放大镜仔细看——黑色线条是用墨绘制的,虽然大部分已经褪色,却能看出是交错的菱形纹。“汉代贵族穿的深衣常绣这种纹样,”他笑着说,“看来这尊陶俑应该是侍从俑,穿着当时的贵族服饰。”

林凯拿起另一块带着绿彩的陶片:“要是能把这些陶片都拼起来,就能看到完整的陶俑了吧?”

“很难,”张教授走过来,摇了摇头,“陶俑在地下碎裂成了几百块,很多小碎片还埋在土里没找到,要完整复原,至少得等整个俑群清理出来才行。不过能有这么多带彩绘的陶片,已经是重大发现了。”

就在这时,陈轩的手机响了,是老郑打来的。他接起电话,老郑的声音带着几分兴奋:“陈轩,查到了!境外服务器背后的团伙,在河南有个窝点,专门仿制汉代陶俑卖给海外买家,我们已经联系当地警方,准备今天下午行动!”

“太好了!”陈轩心里一松,“一定要把他们一网打尽,别让仿制文物流出境。”

挂了电话,他把消息告诉张教授和林凯,两人都忍不住点头:“这些文物贩子最可恶,把假文物当真的卖,不仅骗钱,还破坏文物市场的秩序。”

下午两点,联盟的工程队准时到达现场,开始搭建防雨棚。陈轩和张教授则继续在墓道里查看,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墓主人的线索。走到墓道中段时,陈轩突然注意到砖墙的角落,有一块砖上沾着些许暗红色的痕迹。

他蹲下身,用棉签轻轻蘸取一点痕迹,放在鼻尖闻了闻——没有异味。“张教授,你看这个,”他递过棉签,“会不会是血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