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物的守护者(九十)(2 / 4)

加入书签

理竟与画中潭水的波纹隐隐呼应——画里的水纹是逆时针旋转的,而这块岩石的青苔也顺着同一个方向生长。他让小林借来寺里的竹扫帚,扫去石壁上的青苔,露出一块半人高的方形石砖,砖缝间的石灰比周围新,边缘还留着几处细微的凿痕,显然是后来填补的。

“就是这里了。”陈轩按住石砖轻轻一推,砖面竟向内凹陷半寸,露出后面的暗格。暗格中铺着三层防潮的油纸,里面裹着一卷泛黄的宣纸,展开时发出轻微的脆响。米芾那标志性的“刷字”跃然纸上——“蜀素帖”三个大字力透纸背,笔锋如刀削斧凿,其后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完整墨迹,正是学界一直认为在民国战乱中遗失的真迹。

小林屏住呼吸数着字数,忽然指着帖尾的印章:“师父,这方‘玄山秘藏’的印,和您那半块玉牌上的落款风格一样!您看这‘玄’字的最后一捺,都带着个小弯钩!”陈轩点头,用玄鉴镜轻扫纸面,镜光下,墨迹中浮现出细密的纤维纹路,那是宋代蜀素(四川产的优质绢素)特有的经纬结构,每平方厘米有三十八根经线、二十四根纬线,后世仿品绝难仿制。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寺里的老僧捧着茶碗走来,粗布僧袍上沾着晨露。他看到石砖后的暗格和两人手中的字帖,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茶碗在手中微微颤抖:“阿弥陀佛,原来玄山先生当年藏的是这件宝物。民国二十六年,曾有日本兵来寺里翻找,幸好老方丈早有准备,用掺了炭灰的假石壁瞒了过去。”他指着石砖内侧,“你们看这上面的刻字,是老方丈留下的,说等‘持镜识画者’来取。”

陈轩凑近一看,石砖内侧果然有行小字:“丙子年秋,玄山先生托此帖于寺,言七十年后自有缘人取之。”丙子年正是1936年,距今日恰好八十四年,想来是老方丈记错了年份。他将《蜀素帖》小心收进锦盒,抬头望向晨光中的古寺飞檐,檐角风铃在风中轻响,像在诉说百年往事。

画中的密语已指引他们找到真迹,但陈轩知道,这绝不会是玄山氏留下的(最后一个谜题——就像那面玄鉴镜,此刻正透过窗棂,将星图的微光投在字帖上,在“拟古”二字旁映出个模糊的月牙印记,仿佛在催促他们继续追寻下一段传承。小林忽然指着字帖末尾的空白处:“师父,这里好像有针孔!”陈轩用放大镜一看,果然有七个细密的针孔,组成北斗的形状,与玄鉴镜上的图案分毫不差。

第1074章:神秘古寺的新线索

在法海寺寻得米芾《蜀素帖》真迹后,陈轩和小林并未立刻返回京城。古寺后的山林里,暮霭沉沉,陈轩站在药师殿旁的老松下,望着那道瀑布,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玄鉴镜边缘的纹路。镜面上北斗七星的刻痕被体温焐得发烫,他总觉得玄山氏留下的线索不会止步于一幅字帖。

“师父,这都快关山门了,您盯着瀑布看半个钟头了。”小林把《蜀素帖》塞进特制的锦盒,锦盒内衬是乾隆年间的杭纺,触手温润,“要不咱们先去寺里客堂住下?我刚才问过知客僧,说后院有间带火炕的禅房,暖和。”

陈轩忽然弯腰捡起块碎石,朝瀑布冲刷的石壁扔去。碎石撞在某处发出“空”的闷响,与其他地方的清脆回声截然不同。“你看那片石壁,”他指着瀑布右侧三丈远的位置,“水流常年冲刷的地方该是青黑色,唯独那片泛着灰白斑驳,像是后来补上去的。”

小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那片石壁颜色怪异,边缘还嵌着几株半死不活的野草,根部竟露着新鲜的黄土。两人找来寺里的锄头,刨开野草时,发现土层下埋着块半尺见方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个简化的“坎”卦符号——坎为水,正是八卦中对应北方的卦象。

“玄山氏的线索总藏在卦象里。”陈轩蹲下身,用玄鉴镜贴着石板照去。镜光穿透石面,隐约映出内部有空洞,他试着将锄头柄插进石板缝隙,轻轻一撬,石板竟应声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