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物的守护者(八十七)(4 / 5)
鉴镜照过粉末时,镜面星图突然剧烈闪烁。原本指向北方的星轨猛地转向东南,在代表“书”的星点旁,浮现出一座塔的虚影——那是景德镇的龙珠阁,明代官窑的督陶官曾在那里存放过窑工名册。
“他把书和瓷的线索串起来了。”陈轩把宣纸小心地夹回《古今书录》,“玄山氏当年可能发现伪古堂在仿造宋版书,所以把真迹藏在了跟瓷器有关的地方。”
离开图书馆时,夕阳正染红琉璃厂的牌楼。琅嬛书坊的木门虚掩着,门楣上的匾额漆皮剥落,隐约能看到“玄记”两个字的残痕。老板是个干瘦的老头,看到陈轩手里的《古今书录》,眼睛突然亮了:“这书……你从哪得来的?”
“图书馆借的。”陈轩注意到老头手指关节处有老茧,像是常年握刻刀的痕迹,“听说您这儿有《宋诸臣奏议》的消息?”
老头突然往门外看了看,压低声音:“玄山先生的后人?” 见陈轩点头,他掀开柜台下的暗格,取出一个蓝布包裹,“十年前有人托我保管这个,说等拿着‘三卷七叶’信物的人来取。”
包裹里是个楠木书匣。打开的瞬间,陈轩闻到一股熟悉的松烟味——与《蜀素帖》的墨香如出一辙。匣内的《宋诸臣奏议》泛着暗黄色,封面的藏经纸已经起了毛边,但“淳熙刻本”的牌记清晰可见。
玄鉴镜的青光扫过书页时,奇迹发生了。某页的空白处,原本模糊的水迹突然显出地图的轮廓,上面标注着“龙缸窑”三个字——那是明代专为皇室烧造大龙缸的官窑,遗址就在景德镇的湖田窑附近。
“书里夹着东西。”小林从书页间抽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像个“玄”字被拆开,“这是密码吗?”
老头突然说:“玄山先生当年说,这符号要对着窑火看。” 他指了指纸条边缘的火漆印,“里面掺了窑工特制的矿物粉,遇高温会显形。”
陈轩想起《辨瓷手记》里的记载:“龙缸窑烧窑时,窑火呈孔雀蓝,可熔金石。” 他忽然明白,这张纸条必须在龙缸窑的遗址才能解开,就像官窑瓶的虹彩只有在特定光线下才会显现。
这时,书坊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老头脸色一变,把书匣推进陈轩怀里:“伪古堂的人找过这本书,快从后门走!”
陈轩拽着小林冲进后院的窄巷。身后传来玻璃破碎的声响,他回头瞥见几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在落马桥窑址见过的余党,为首那人手里拿着的,竟是一本与《宋诸臣奏议》一模一样的仿品。
“他们怎么找到这儿的?”小林跑得气喘吁吁,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符号纸条。
陈轩突然想起图书馆的管理员。刚才询问《宋诸臣奏议》时,那人眼神有些闪烁,说不定早就被伪古堂买通了。他加快脚步拐进另一条胡同,这里的青砖墙上还留着明代的砖雕,其中一幅“窑工烧瓷图”,竟与纸条上的符号隐隐呼应。
“往这边!”他拽着小林钻进胡同深处的四合院。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落着个鸟笼,笼门的雕花纹路,恰好能套进玄鉴镜的镜面星图——这是玄山氏常用的标记方式,意为“安全藏身处”。
屋主是个白发老太太,看到陈轩手里的书匣,突然叹了口气:“玄山先生果然没说错,会有人带着宋版书来。” 她掀开地窖的石板,“
地窖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陈轩借着手机光发现,墙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窑工名字,其中几个被朱砂圈过的,正是《辨瓷手记》里提到的“善制秘釉”的工匠。
“这些人后来都去了龙缸窑。”老太太的声音从上面传来,“玄山先生说,他们把最好的釉方藏在了奏议的夹页里。”
陈轩急忙翻开《宋诸臣奏议》。在第73页,果然发现一张薄薄的棉纸,上面用朱砂画着釉料配方:“玛瑙末三钱,紫金土一两,松烟墨五钱……” 这正是《辨瓷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