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物的守护者(八十七)(2 / 5)

加入书签

的位置竟出现了一道移动的光斑,像极了玄鉴镜投射的轨迹。

“是日晷!”小林指着窗台上的石刻,那是一个明代遗留的日晷,此刻的指针正对着壁画的某一处,“晨钟敲响时,阳光刚好会照到这里!”

光斑最终停在壁画底部的砖石缝里。陈轩用手摸了摸,那里的砖石比别处松动。他忽然想起《秋山问道图》里夹着的硬物,示意小林借来了画师的小铲。

铲尖插入砖缝的刹那,传来轻微的碎裂声。几块砖石被取下后,露出一个仅容手臂伸入的暗格。陈轩戴上手套探进去,指尖触到一个冰凉的物件,形状像是卷轴。

“小心!”老僧不知何时站在身后,声音里带着紧张,“这壁画后面的暗格是明代就有的,庙里的老规矩,说要等‘持镜人’来才能开启。”

陈轩从暗格里取出的是个紫檀木盒。盒子上没有锁,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樟木香飘出来——里面铺着明黄色的锦缎,放着一卷装裱精美的古画,题签上写着“蜀素帖”三个字。

“是米芾的真迹!”小林的声音都在发颤,“不是说早就失传了吗?”

陈轩展开画卷。玄鉴镜的青光扫过纸面时,那些流传千古的字迹突然活了过来。“拟古”“送王涣之彦舟”等题目的笔锋间,竟透出玄山氏的朱笔批注:“得于乱军之中,藏于破壁之内,待慧眼者识之。”

原来这就是玄山氏从军阀手中夺回的宝物。他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藏在寺庙壁画后,用《秋山问道图》作为指引,等待真正懂得珍惜的人发现。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蜀素帖》上,绢本的纹理在光线下清晰可见。陈轩忽然注意到,米芾在落款处的墨色比别处深些,用玄鉴镜一照,竟显出“玄山珍藏”四个小字,是用极细的针尖刻在绢丝里的。

“这可真是国宝级的发现。”赶来的文物专家捧着放大镜,手都在发抖,“ st见到可信的残片还是在民国,没想到全卷在这里!”

专家的话没说完,大殿外突然传来喧哗。几个穿着西装的人闯了进来,为首的年轻人戴着金丝眼镜,看到木盒里的《蜀素帖》,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这东西是我家的,你们凭什么动?”

陈轩认出他是拍卖行资料里提到的王少爷——那位民国军阀的后人。他把画卷小心地收进木盒,平静地看着对方:“有证据吗?”

王少爷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泛黄的纸:“这是我祖父的日记,里面明确记载了《蜀素帖》被玄山氏抢走。你们现在从寺庙里挖出来,正好证明是他当年偷藏的!”

陈轩接过日记,用玄鉴镜的青光扫过。纸页上的墨迹在光线下显出异样,其中几处提到《蜀素帖》的段落,墨色比周围浅了许多——显然是后来补写的。

“民国时期的宣纸,用的是楮树纤维,”他指着纸页边缘,“你这日记的纸张里掺了杨木浆,是五十年代后的工艺。而且这墨迹里有苯酚残留,是现代墨汁才有的成分。”

王少爷的脸瞬间涨红。他身后的律师刚要说话,却被老僧打断:“当年玄山先生确实来过法海寺,老住持说他是为了保护文物才带走字帖。这些事,庙里的碑记上都写着呢。”

老僧领着众人来到后院的碑林。一方清代的石碑上,果然刻着“玄山氏护宝于此,待国泰民安之日,方启之”的字样。阳光照在碑文中的“玄”字上,与玄鉴镜镜面的星图隐隐呼应。

陈轩把紫檀木盒交给文物局的专家,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封存。小林忽然指着玄鉴镜:“师父你看,星图又变了!”

镜面的星轨此刻正指向北方,原本模糊的星点聚成了一个书本的形状。陈轩想起《蜀素帖》卷尾的空白处,似乎有玄山氏用朱砂画的小记号——当时以为是无意的涂鸦,现在想来,或许是下一处藏宝地的密码。

离开法海寺时,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