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七)(2 / 6)

加入书签

明忽暗,直到照到左侧窑壁中段,光芒突然变得稳定,像块被点燃的炭火。陈轩走过去,发现那里的砖块颜色比别处略浅,边缘有细微的缝隙,不像是自然松动的样子。

“小林,拿撬棍来。”

小林连忙递过工具。陈轩小心翼翼地撬动砖块,随着“咔哒”一声轻响,整排青砖竟向外滑开,露出后面的暗格。暗格不大,里面铺着层油纸,裹着个巴掌大的木盒。

打开木盒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松木香飘了出来。里面没有瓷器,只有一本线装的蓝布封皮册子,封面上用小楷写着《辨瓷手记》,落款是“玄山氏民国十七年秋记于昌南”。

“昌南就是景德镇的古称!”小林兴奋地说,“真是玄山氏留下的!”

陈轩翻开手记,纸页已经泛黄发脆,墨迹却依然清晰。开篇写着“汝官哥钧定,五窑各有魂”,后面详细记载着宋代五大名窑的鉴别要诀:汝窑的“雨过天青”釉色下藏着玛瑙微粒,需在侧光下看“星点闪”;官窑的“紫口铁足”是因为胎土含高铁,釉水流动时会在口沿露出胎色;哥窑的“金丝铁线”裂纹是胎釉收缩率不同所致,真纹是“铁线深于金丝,内有釉浆渗痕”……

“太珍贵了!”小林看得眼睛发直,“这些都是教科书里没写过的细节!”

陈轩翻到手记中间,突然停住了。那一页画着幅简易的窑址图,旁边批注着:“宣和年间,有窑工盗藏贡品,埋于落马桥左近,以松柴灰封之。余寻得其三,藏于秘窑暗格之侧,待有缘者识之。”

他心里一动,看向暗格旁边的窑壁。用玄鉴镜再照,红光聚成个小小的光点,正对着暗格右侧的一块砖块。陈轩伸手一推,砖块竟应手而开,后面果然还有个更深的暗格。

这次里面放着三件用锦缎包裹的东西。解开锦缎,三件器物露出真容:一件是汝窑盘,釉色如雨后晴空,盘底刻着个极小的“玄”字;一件是哥窑笔洗,金丝铁线交错如网;最

小林屏住呼吸,伸手想去碰,被陈轩拦住了。“别碰,宋代名窑的釉面很脆,这些瓷器在窑壁里藏了近百年,得先做防震处理。”他拿出带来的软布,小心翼翼地将三件瓷器包好,放进特制的防震箱里。

就在这时,窑外突然传来脚步声,伴随着说话声。

“就是这窑,上次我亲眼看见有人从里面出来,手里还拿着个盒子。”一个粗哑的嗓音说道。

“堂主说了,那老东西肯定藏着宋代瓷器,挖出来卖了,够咱们弟兄快活下半辈子!”另一个声音接道。

陈轩和小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警惕——是伪古堂的人!

陈轩迅速将防震箱塞到窑尾的窑渣堆里,用几块破匣钵盖住,又把《辨瓷手记》揣进怀里。“你从窑后墙的破洞出去,往村子方向跑,去找余老汉帮忙报警。”他低声对小林说,“我在这儿拖住他们。”

“师父你小心!”小林点点头,猫着腰溜向窑尾。

陈轩深吸一口气,将玄鉴镜揣进袖口,转身走向窑口。三个穿着黑t恤的壮汉已经站在窑门口,为首的刀疤脸正用手电筒往窑里照,看到陈轩时愣了一下。

“你是谁?在这儿干什么?”刀疤脸厉声问道,手摸向腰间——那里鼓鼓囊囊的,像是揣着家伙。

陈轩掸了掸身上的灰,若无其事地说:“路过躲雨的,这窑里阴森森的,正想出去呢。”他一边说一边慢慢向窑口移动,眼角的余光瞥见其中一个壮汉手里拿着把洛阳铲,铲头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躲雨?”刀疤脸冷笑一声,“我看你是在找东西吧?把他抓起来!”

两个壮汉立刻扑了上来。陈轩早有准备,侧身躲过左边那人的拳头,右手闪电般抓住他的手腕,顺势一拧,只听“哎哟”一声,那人疼得弯下腰。另一个人从右侧袭来,陈轩抬脚踹在他的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