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八)(2 / 6)

加入书签

工砌成的地窖。而在轮廓的边缘,有一块青灰色的砖块显得格外突出,镜光扫过时,砖块上竟映出一个淡淡的“玄”字——和邙山青铜窖藏里那些青铜器底部的刻字一模一样!

是玄山氏的标记!陈轩心中一动。这位清末奇人果然来过这里,并且很可能早就发现了内窑贡品的踪迹,只是不知为何没有取走,反而留下了标记。

“就在那儿。”陈轩用下巴指了指那块青灰色砖块的位置。小林会意,立刻蹲下身假装系鞋带,手指不动声色地拨开砖块周围的杂草。砖块比周围的石头松动许多,显然是后来被人放上去的。

两人对视一眼,陈轩负责望风,小林则小心翼翼地将砖块移开。砖下是一个黑黢黢的洞口,一股混合着泥土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隐约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釉面光泽——那是瓷器特有的温润感。

“师父,有东西!”小林压低声音,从包里摸出小手电筒,光束探进洞口,照亮了里面的景象。

洞口不深,约莫半米见方,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三件瓷器。最上面的是一个贯耳瓶,瓶身呈青灰色,釉面肥厚,在手电光下泛着如同青玉般的光泽,瓶口和瓶底边缘露出深色的胎骨,正是史料记载中“紫口铁足”的特征。瓶身两侧的贯耳端正对称,线条流畅,一看便知是官窑匠人的手笔。

看出釉色与贯耳瓶如出一辙。

陈轩接过手电筒,光束从贯耳瓶的瓶口扫过,忽然停在瓶身一处不起眼的凹痕上。那凹痕极浅,像是烧制时不小心碰出的瑕疵,但在玄鉴镜的余光映射下,凹痕周围的釉面竟泛起一圈极淡的虹光——这是宋代官窑特有的“金丝铁线”开片经过百年氧化后形成的独特光晕,后世仿品无论用什么手段,都仿不出这种自然形成的层次感。

“是真的。”陈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鉴定过无数古玩,从商周青铜器到明清玉器,却从未像此刻这样,被一件瓷器的气韵震撼。这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那些在窑火旁挥洒汗水的匠人,那些为了守护珍品而冒险藏匿的勇气,都凝结在这尊贯耳瓶的釉色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伴随着有人呼喊:“老大说了,那小子肯定没跑远,仔细搜!”

是伪古堂的人!小林手一抖,手电筒差点掉在地上。

陈轩迅速将贯耳瓶抱出来,塞进小林的帆布包,又把那两件碗也一并取出,用棉布裹好塞进自己的包里。“走!”他低喝一声,拉着小林就往窑址深处跑。

身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夹杂着谩骂和树枝被折断的声音。陈轩回头望了一眼,只见几个黑影正举着棍子往这边追来,为首的正是刚才在柴窑外见过的那个刀疤脸。

“往这边!”陈轩忽然拐进一条狭窄的巷道,两侧是高耸的窑炉残壁,墙壁上还残留着当年烧窑时熏黑的痕迹。这条道是他刚才逃跑时记下的,尽头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外就是当地派出所设的治安岗亭——这是他们早就计划好的退路。

刀疤脸的声音在身后嘶吼:“抓住他们!那本手记和东西都在他们身上!”

小林跑得气喘吁吁,怀里的贯耳瓶却抱得紧紧的,生怕磕碰到。“师父,他们追上来了!”

陈轩忽然停下脚步,从包里掏出玄鉴镜,反手将镜面对准追来的方向。他深吸一口气,将体内的天眼能量全力催动,镜面瞬间爆发出刺眼的青光,如同正午的阳光直射而出。

追在最前面的两个黑衣人猝不及防,被青光晃得睁不开眼,脚下一绊,摔在地上滚作一团。刀疤脸骂了一声,捂着眼睛后退几步,等他再睁开眼时,陈轩和小林已经钻进了竹林,身影很快消失在茂密的竹影里。

竹林外,治安岗亭的灯光隐约可见。陈轩回头望了一眼,确认没人追来,才松了口气。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从云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