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十一)(3 / 4)

加入书签

氧化层脱落,方便运输。”

“电解腐蚀?”陈轩接过报告,指腹在“硫化银”三个字上反复摩挲,“伪古堂用硝酸银做旧,结果反而在锈里留下了硫化银的痕迹,这倒是帮了我们的忙。”他忽然看向张队长,“能不能查到这批残片的来源?比如盗墓团伙的落网人员里,有没有人知道青铜器的出土地?”

张队长摇摇头:“那伙盗墓贼是流窜作案,抓的时候人赃并获,但他们咬死说残片是在豫西山区捡的。不过我们查到个关联信息——三个月前,江南湖州警方破获过一起文物走私案,查获的几件宋代瓷器碎片上,也有类似的电解腐蚀痕迹。”

“湖州?”陈轩的目光落在藏宝图上的“苕溪”,那条河流正是流经湖州,“宋代瓷器……玄山氏的批注是‘秘在松柴’,松柴是烧瓷的关键燃料,难道他在江南藏的是瓷器?”

小林忽然指着残片断口:“师父您看,这残片的饕餮纹虽然只有一半,但线条比邙山窖藏的更精细,拐角处还有回纹装饰,这风格更接近西周早期的器物。玄山氏既藏商代青铜器,又藏西周器物,还可能有宋代瓷器,他的收藏脉络到底是什么?”

陈轩没直接回答,而是将玄鉴镜平放在藏宝图上。镜面星图与图上的窑炉图案重叠时,星图边缘的一颗暗星突然亮起,在纸上投射出一道极细的光,直指“霅溪”与苕溪交汇处的一个墨点。那墨点原本毫不起眼,此刻在光线下竟显露出分层的墨迹,像是被人用不同浓度的墨汁点过三次。

“这是‘三叠墨记’,玄山氏标注重要地点的手法。”陈轩想起师父笔记里的记载,“他在笔记里说过,真正的藏宝点要用‘墨分三色’来标记,浅墨为引,中墨为证,深墨为实。”他用指甲刮了刮墨点,表层的浅墨脱落,露出

“看来得去趟湖州了。”陈轩将藏宝图折好放进内袋,又拿起那片青铜残片,“张队长,麻烦协调一下湖州警方,我们想看看那批宋代瓷器碎片。另外,伪古堂的堂主还得再审审,我怀疑他知道的比说出来的多。”

走出仓库时,警车的鸣笛声已经远去。晨雾里,陈轩忽然想起玄鉴镜映出的虚影,那句“真藏在书,伪露于行”的口诀此刻有了新的意味——真品留下的物质痕迹,远比人的言辞更可靠。

回到古玩店时,阳光已经漫过柜台。陈轩刚把玄鉴镜放在博古架上,镜面就突然泛起涟漪,映出仓库里那件鸮尊的影像,影像中鸮尊的腹部正在缓缓裂开,露出里面一卷泛黄的绢布。

“这是……”陈轩凑近镜面,影像却突然消失,只剩下星图如常流转,“玄鉴镜在提示什么?伪古堂的仿品里,难道还藏着东西?”

小林这时端着两杯茶过来,看到陈轩盯着镜子出神,忍不住问:“师父,您说那个抢先一步找到藏宝地的神秘人,会不会也有类似天眼的能力?不然怎么能在玄山氏设下的机关里找到东西?”

陈轩端起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后的眼神:“不一定是天眼,但肯定懂玄山氏的密码。你看这青铜残片的银锈,寻常人只会当杂质忽略,可在懂行的人眼里,这就是路标——玄山氏特意在青铜器里加银,就是为了让后人能用特殊方法找到它们。”

他放下茶杯,走到窗边望向远处的古玩市场。那里此刻正是热闹的时候,摊贩们的吆喝声顺着风飘过来,夹杂着瓷器碰撞的脆响。陈轩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古玩行里,真东西会自己说话,就看你有没有耳朵听。”

这时手机响了,是张队长打来的:“陈先生,审出结果了!堂主说那个神秘人手里有块玉佩,能在夜里发光,照过的青铜器会显露出‘玄’字。他还说,那伙盗墓贼提到过,他们在挖西周墓时,遇到过刻着‘三目’图案的石门——跟您说的邙山石门很像!”

“三目图案?”陈轩握着手机的手指猛地收紧,玄山氏玉牌上的“三目识真”四个字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