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二)(2 / 6)

加入书签

“玄山氏是清末民初的传奇鉴宝师,擅长追踪散佚的古物。从这些青铜器的保存状态来看,应该是他花费毕生精力从各地收集,然后统一藏在此处的。”他走到石室左侧的石台边,手电光落在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上——那是一件鸮尊,整体铸成猫头鹰的形态,头部可以转动,双翼收拢,尾部着地形成三足,器身的羽毛纹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件鸮尊的工艺水平,堪比妇好墓出土的那件国宝。”陈轩赞叹道,“你看它的喙部和爪子,铸造得棱角分明,却又不失圆润,这种范铸工艺在商代晚期已经相当成熟,但能做到如此精细的并不多见。”

就在这时,小林忽然在石室深处喊道:“师父,你快来看!这些青铜器底部都有字!”

陈轩闻声走过去,只见小林正蹲在一排青铜器前,手里的手电光从器皿底部反射上来。陈轩俯身查看,果然在每件青铜器的内底或外底中心位置,都刻着一个清晰的篆书“玄”字。这个字刻痕较深,显然是器物铸造完成后特意凿刻的,与原本的铸造纹饰风格截然不同。

“果然是玄山氏的收藏。”陈轩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他在每件藏品上都刻下自己的姓氏,既作为标识,也像是一种传承的印记。”他站起身,目光再次扫过满室青铜器,忽然意识到一个细节,“小林,你有没有发现,这些青铜器虽然来自不同时期,但摆放得很有规律?”

小林不解地挠挠头:“规律?不就是按鼎、簋、爵分开摆的吗?”

“不止如此。”陈轩走到石室中央,用手电光在器物间划出弧线,“你看,从入口处开始,先是炊煮器,然后是食器,再是酒器,最后是礼器,这完全符合商周时期祭祀宴饮的器物使用顺序。而且每件器物的间距、朝向都经过精心调整,连石台的高度都随着器物大小变化,玄山氏当年藏这些东西时,一定花了极大的心思。”

小林跟着师父的指引观察,果然发现石台的高度从入口处的三十厘米逐渐升高到最内侧的六十厘米,器物的摆放间距也几乎一致,在规整中透着一种仪式感。“他为什么要摆得这么整齐?直接堆起来不是更省地方吗?”

“对于真正的收藏家来说,对待珍品就像对待老友。”陈轩的语气带着敬意,“玄山氏不仅是在藏宝,更是在展示和守护这些文化瑰宝。你看石室的通风情况,”他抬头用手电照向穹顶,“那里有细微的缝隙与外界相通,既能保持干燥,又能让空气缓慢流通,所以这些青铜器虽然历经百年,却没有严重的锈蚀,只是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氧化膜,这正是收藏青铜器的理想状态。”

说话间,陈轩的天眼忽然感受到一阵更强的能量波动,源头来自石室最深处的石台。他示意小林跟上,缓步走向那里。越靠近石室尽头,空气中的凉意越明显,手电光照射在岩壁上,能看到细微的水珠凝结,显然这里的湿度比外侧更高一些。

最深处的石台比其他石台都要宽大,上面只摆放着一件器物——那是一面直径约四十厘米的青铜镜,镜面朝下放置在特制的石托上,镜背朝上,装饰着繁复的蟠螭纹,边缘环绕着一圈云雷纹,正中央是一个凸起的桥形钮。

“师父,这里还有面铜镜!”小林兴奋地想伸手去拿,却被陈轩拦住。

“别动,先观察。”陈轩的目光落在铜镜上,天眼视野中,这面铜镜散发着与其他青铜器截然不同的能量场,那是一种更为活跃、更接近他体内天眼能量的波动。他蹲下身,仔细观察铜镜的背面,发现蟠螭纹的间隙里刻着细密的星点,排列看似杂乱无章,却隐隐构成某种图案。

“这面铜镜的纹饰风格属于战国时期,但铸造工艺却有商周遗风。”陈轩轻声分析,“玄山氏把它单独放在最深处,显然这件铜镜的意义不一般。”他用手电光仔细检查铜镜边缘,忽然发现一处细微的刻痕,放大后看竟是一个极小的“鉴”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