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进货(2 / 4)
“这多亏了我王姐夫帮忙,”余坤安语气带着感激,“工头陶师傅就是他介绍的,人特别靠谱,手艺好,管得也严,真是省了我不少心。”
吴姐一听,笑呵呵地摆手:“嗐,这有啥谢的?你姐夫就是干这行的,认识几个靠谱的工头,还不是顺手的事儿!你要真念他的好,下回提壶好酒来,你俩好好喝一顿、说说话就行!”
“成!就这么说定了!下回我肯定带两瓶好酒来,好好谢谢姐夫,陪他喝个痛快!”
又闲话了一阵,余坤安一口饮尽杯里的茶水,起身告辞。
“何哥、吴姐,你们先忙,我去工地那头转转。”
他把地上的空麻袋和竹筐归拢好放上车,这才赶着马车,不紧不慢地往新房子工地走去。
到了地方,果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和泥的和泥,砌墙的砌墙,说话声、敲击声不绝于耳。墙体果然已砌了半人多高,雏形初显。
余坤安心里踏实了些,也没多耽搁,沿着工地转了一圈,给干活的师傅们一一敬了烟,最后找到陶师傅,塞了整整一包烟,又仔细问了问工程进度和近况,这才放下心来。
临走出院门时,恰巧碰见挎着个篮子的张婶正要出门。
“婶子,早啊!这是要上哪儿去?”余坤安招呼道。
“去街上买点东西。”张婶笑着回答。
“是去农贸市场不?”
“不去那头,我去城南那边的自由市场瞧瞧,那儿东西花样多些。”
余坤安一听,顿时来了兴致。镇上的自由市场他去过几回,但这县城的还没见识过。
“婶子,那正好!我跟你一道去!我也要买点东西带回家,正愁不熟路呢。”
“要得!要得!你赶车,我给你指路,正好我也省得走路了!”张婶爽快地应下,利索地爬上了马车。
一路上,张婶嘴就没停过,从余坤安新房周边几户邻居的家常理短、儿女婚事,一直说到了这自由市场的来历变迁。
原来这市场是由早前的黑市慢慢转化形成的。
如今市场政策一点点放宽,农村集市和个体经营逐渐合法,但总体上还是“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摸索阶段。
大部分紧俏物资还得通过供销社、收购站这些国营渠道,但也有一些日常小商品开始沿着市场渠道流通,买卖自由了许多。
马车跟着张婶的指点,穿过几条狭窄的小巷子,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人声鼎沸的空地出现在眼前。
“安子,就这儿了!城南自由市场,离我们住的那片近,方便是方便,就是人多手杂,三只手特别多!你钱袋子可得看紧些!”张婶压低声提醒,“我之前买菜的几毛钱就被摸过,真气人!连衣裳口袋都给割了个口子!哪些短命挨千刀的!”
她说完,利落地跳下马车,瞬间就融入了熙攘的人群里。
余坤安勒住马,仔细打量。
这市场可比镇上的大多了,规模更大,人也更多。
各式各样的摊位挤得满满当当,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嗡嗡地混成一片,充满了市井的活力。
他四下看了看,没找到专门停马车的地方,索性就慢悠悠地赶着车,沿着摊位之间的通道往里逛。
市场口附近多是卖时令瓜果蔬菜的农妇老农,往里走,种类就多了起来,但猪肉类似乎还是少见。
他一路走马观花,直到在市场最里头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卖针头线脑的小摊,摊主是个中年汉子。
摊上的货品摆得不算多,余坤安想起之前余二哥的提议,便拉住马车,凑了过去。
“大哥,请问这纽扣、缝衣针、还有这些线是怎么卖的?”他指着摊上的东西问道。
“纽扣三分钱两颗,缝衣针五分钱四根,线团看粗细颜色,一分两分都有……”摊主热情地介绍。
“大哥,我要是要多拿点,能便宜些不?”余坤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