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微博概念(3 / 4)
p>
“谷歌自己占了40%股份,早早的引入国内算不上卖国求荣吧?”
一时间没有答案...
陈天摇了摇头不再多想,任何事儿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是非公道自有后人评说。
空想这些除了徒增烦恼毫无益处。
......
几天后,马画藤带着熬夜完成的“多维空间”产品方案,迫不及待地找到陈天。
“陈总,你看看,这是我设想的‘多维空间’!”
马画藤将一叠厚厚的文稿铺在桌上,布满血丝的双眼却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兴奋。
“它不同于米国的blog(博客),也不同于国内论坛,更多参考的是咱们CC空间的全民空间版。
它的核心是‘即时状态’和‘关注关系’。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一句话分享自己的当下……”
陈天仔细翻阅着方案,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
马画藤的确是个天才,他精准地抓住了未来社交媒体的核心。
轻量化、即时性、以及基于关注链的传播。
“……”
听完马画藤描绘的宏图大计,陈天心中连连震动。
即时状态、关注关系、全民空间、一句话分享......
这不就是微博吗?
自己还没打算启动微博项目,马画藤竟然就已经先一步琢磨出来了?
当目光落在“多维空间”这个标题上时,陈天几乎可以确定:
这个产品,和他前世所熟知的微博已经相差无几。
至少在核心设计上,二者已高度接近。
仔细读完马画藤亲手撰写的产品方案,陈天不由得暗暗吃惊。
马画藤几乎已经实现了微博成熟版七成以上的功能,唯一略显不足的是社交互动部分。
仍然沿用CC空间那套逻辑,相比大成期的微博,在便捷性与多样性上还有差距。
但除此之外,他几乎把所有关键模块都想到了,并且完成了设计。
马画藤并非重生者,却能独自推演出微博的雏形,这实在令陈天感到惊讶。
他沉下心来,仔细梳理这背后的逻辑。
首先可以确定,“微博”这一形态是由Twitter奠定的,而Twitter上线于2006年。
也就是说,在眼下这个时间点,理论上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知道“微博”应该长什么样——那个人就是陈天。
那么,马画藤为什么能在Twitter问世之前,就自行构想出微博的模型?
思来想去,陈天忽然意识到一个关键:
任何技术与产品的发展,都如同登山。
走在最前方的人,是在无人区中摸索自己的路。
而后来者,大多沿着前人踏平的道路前行。
只有那些领先一步、却又尚未登顶的人,才最有可能做出突破性的创新。
微博,正是论坛与博客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那么问题来了:谁会成为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
上辈子,博客诞生于西方,其运营模式和发展瓶颈也最先在西方出现。
因此最早意识到博客需要“轻量化”转型的,同样是西方人。
那时的华夏互联网,始终处于追随状态。
博客概念从西方引入,新浪博客模仿的是Blogger。
等到博客陷入增长瓶颈,新浪微博所参照的,也是Twitter的路径。
那时的华夏互联网企业始终走在别人已经验证过的道路上。
而这一世,陈天提前在全球社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