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因材施教,改良方法(2 / 2)
录。手环突然震动,能量值+3。界面弹出一行新提示:【检测到新型土壤优化模式,正在建立本地适配模型】。
我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原来它真的在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我的输入,一点点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就像教一个孩子认路,先指给他看,再让他自己走一遍。
第二天一早,我召集所有人到试验田前。四块地的差异已经肉眼可见:“对照”区瓜苗依旧萎黄,“纯剂”区略有好转,“纯土”区叶片舒展,“混合”区不仅叶色鲜亮,茎秆也粗了一圈。
我把检测结果投在手环大屏上,指着微生物活跃度曲线说:“‘纯土’有效,但慢;‘纯剂’快,但孤掌难鸣。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死土重新活过来。”
李木蹲在“混合”区边,扒开表土看了看,伸手捻了捻,点头:“这土……松了。”
“不只是松。”我说,“它开始‘呼吸’了。”
林婶咧嘴笑了:“那你这法子,能写进系统不?”
“还不行。”我打开日志界面,“它刚建模,还没完成验证。但我们得继续喂数据——每天拍变化,记参数,上传记录。直到它自己跳出‘推荐方案’为止。”
“那咱们就是先生,它是学生?”她打趣道。
“对。”我说,“以前是它教我种地,现在,轮到我教它认识这片土。”
正说着,承安跑过来,手里攥着个小布袋:“娘!我藏的!”
我打开一看,是另一枚金属环,和之前那枚一模一样,只是内圈多了几道细痕。他得意地晃了晃:“我挖出来的!在工具箱后面!”
我心头一跳。这环不该出现在那里。上一次它触发支架共振,这次又出现在试验田附近……它和系统之间,恐怕有更深的连接。
“你碰它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感觉?”我问。
他歪头想了想:“热,嗡嗡的。”
我立刻调出系统后台,在“外部设备联动”栏目下搜索,依旧无果。但它既然能感应承安的触碰,说明它识别的是某种生物信号,而不只是物理接触。
“先收着。”我把环放进布袋,系紧口子,“别乱碰。”
当天下午,我再次上传一组数据:【第4日,“混合”区瓜苗高度增长18%,叶片展开角增大,根系深度增加0.7厘米;土壤ph值稳定,微生物活跃度持续上升】。
三小时后,手环震动。能量值+5。系统界面闪过一道青光,随即弹出新提示:【本地菌群驯化模型初步建立,建议扩大试验范围】。
我深吸一口气。第一步,成了。
这意味着系统终于承认了这种改良方法的可行性。它不再只是被动记录,而是开始主动建议。人与系统的协作,从“执行指令”转向了“共同进化”。
当晚,我翻出避虫草的根土样本,准备做最后一次交叉测试。显微镜下,菌丝网络比昨日更加密集,且出现了微小的孢子团。我将它与“混合”区土壤并列观察,发现两者的菌群结构高度相似。
这说明,本土菌种不仅能存活,还能繁殖扩散。
我正要记录,手环突然响起提示音。不是震动,是声音——一段极短的蜂鸣,像系统在“说话”。
我立刻调出音频记录,发现这段蜂鸣对应着一个未命名的协议代码:【terra-Link v0.3】。
还没来得及深究,门外传来脚步声。顾柏舟提着灯走进来,见我盯着屏幕,轻声问:“又出新情况了?”
我抬头看他,把蜂鸣音频放了一遍。
他听完,眉头微皱:“这声音……像不像承安那天玩金属环时,支架发出的?”
我猛地站起身。两段音频波形几乎一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