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答案殖民(1 / 2)
标准答案模板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铺天盖地而来,不是春日里滋润万物的绵密细雨,也不是夏日里偶至的雷阵雨,而是携着灭顶之势的海啸,从认知世界的天际线处翻涌集结,而后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席卷而来。它们是被精密锻造的统一体,每一个字符都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每一段句式都透着千篇一律的冰冷,没有丝毫的温度与弹性。这些模板从知识生产的工厂里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经由教育体系的管道、信息传播的网络、评价机制的杠杆,渗透到认知领域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汇聚成无法阻挡的洪流,无情地吞噬着那片充满质疑与探索精神的神秘领域——质询之墟。
质询之墟,那曾是何等鲜活而壮丽的所在。在这里,没有预设的边界,没有既定的路径,每一个脚步都可能踏出全新的方向,每一次驻足都可能邂逅意外的思考。远古的哲人们曾在这里徘徊,对着星空叩问宇宙的起源;中古的学者们曾在这里争执,为一个概念的内涵辩得面红耳赤;近代的探索者们曾在这里深耕,于未知的迷雾中寻找真理的微光。这里堆满了未被解答的谜题,像散落的星辰般闪烁着诱惑的光芒;这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追问,如山谷的回声般绵延不绝;这里生长着蓬勃的怀疑精神,似参天古木般根深叶茂。孩子们会带着“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的天真提问来到这里,成年人会带着对职场规则、社会现象、人生意义的深层困惑驻足于此,就连那些早已声名显赫的专家学者,也会时常回到这片墟土,在质疑与反思中校准自己的认知航向。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却也正因这份不确定,才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与创新的火种。
可如今,标准答案的潮水已然漫过了墟土的堤岸,曾经的生机正在被一点点湮灭。浪潮所过之处,那些原本立在墟土之上的“疑问石碑”被逐一冲刷、抹平,石碑上那些历代探索者镌刻的思考痕迹,那些带着温度与锋芒的诘问,都在模板的重压下化为齑粉。曾经在墟土中自由生长的“思考藤蔓”,被潮水裹挟着的标准答案藤蔓紧紧缠绕、窒息而亡,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没有枝蔓旁生的“认知绿篱”。墟土上原本活跃着的“探索者族群”,有的被潮水裹挟着随波逐流,渐渐遗忘了如何提问;有的则试图坚守阵地,却在汹涌的浪潮中显得孤立无援,他们的声音被潮水的轰鸣彻底淹没,他们的身影在不断上涨的水位中逐渐蜷缩、渺小。整个场景仿佛陷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之中,空气里弥漫着认知被窒息的沉闷,每一个试图呼吸的灵魂都感到无法喘息和绝望。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无形的压力,它像一只巨大的手掌,死死捂住了所有人的口鼻,让质疑的声音无法发出,让探索的脚步无法迈开,让整个认知世界都陷入了一片死寂的沉沦。
这股由标准答案模板主导的认知殖民过程,所带来的压迫感简直令人窒息。在殖民尚未开始之前,质询之墟所在的认知世界,是一片广袤而自由的原野。在这里,同一个问题可以催生出无数种不同的答案,就像一粒种子可以生长出形态各异的植株;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有视角的不同与深度的差异,就像从不同的山顶眺望,能看到截然不同的风景。那时的人们,敢于对既定的结论提出质疑,敢于对权威的观点发起挑战,敢于在未知的领域里肆意闯荡。他们会为了一个小小的疑问争论数日,哪怕最终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也能在争论中收获新的思考;他们会为了验证一个大胆的猜想,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光阴,哪怕最终证明猜想是错误的,也能在探索中积累宝贵的经验。那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就像一张等待被描绘的白纸,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在上面勾勒出独特的色彩与图案。
可如今,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认知殖民的铁蹄踏遍了这片原野,将所有的多样性都碾压成了单一的平面。原本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如今似乎只剩下一种声音、一个答案。这种声音,是标准答案模板的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