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光复(2 / 3)
。
张世杰在城楼上巡视水师,看见江面上的 “海鹘船” 正悬挂新制的大宋军旗,忽然听见身后有人轻笑。
“枢密使在想什么?” 韩信走上城楼,望着远处的钱塘江,“在想如何打造一支跨海的超大型水师?”
张世杰大笑:“正有此意!当年在占城,吕宋、瀛洲已在咱们的版图之内,何况当年蒲寿庚的商队还说过,更远的地方有大食、大秦,咱们的水师,是该走出去看看啦。”
韩信点头,目光落在城楼下的百姓身上,他们正捧着五谷祭品,走向太庙。
他忽然想起在福州的那个清晨,老妇人的粥碗,还有无数百姓刻在心底的 “宋” 字。
“文丞相在草拟《即位诏》,” 他对张世杰道,“第一句便写‘朕虽幼冲,然承天命,复祖宗之疆土,安黎民于水火’。”
张世杰望向南方,占城的方向:“陆相已派人去接皇太后和孩子们了,还有那些在南海屯田的百姓,终于能回家了。”
太庙内,幼帝赵昺跪在太祖像前,忽然看见供桌上的青瓷碗,碗底刻着 “还我河山”。他想起陆秀夫说过,这是从元廷皇宫搜出的,当年徽宗皇帝的旧物。
“幸得太祖老爷爷护佑,” 他轻声道,“后辈在先生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把大宋的山河重新拼回来了。”
殿外,梅花纷飞,落在 “重光” 年号的匾额上,像极了当年崖山的火光,却又温暖如春。。。
数日后,幼帝携身后的文武百官行祭天礼,陆秀夫捧传国玉玺,文天祥宣读《即位诏》:“朕承天命,复大宋社稷,改元‘复兴’,与民更始。。。”
汴梁皇宫的勤政殿内,幼帝赵昺坐在龙椅上,望着殿下的文武百官。韩信、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分立两侧,甲胄上的征尘未洗,却难掩喜色。
“诸位爱卿,” 赵昺展开《即位诏》,声音虽稚嫩却坚定,“自崖山一别,朕与军民在占城屯田练兵,今日终得还都。这天下,终究是汉人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文天祥出列,捧着一卷竹简:“陛下,臣已修订《大宋新律》,废‘人分四等’,各族百姓皆为编户齐民,可参加科举,可自由迁徙。”
李恒跟着出列,手中捧着的,是从元廷户籍司夺回的汉人户籍册:“陛下,南军旧部已整编完毕,愿为大宋戍守边疆。”
张世杰最后出列,呈上水师布防图:“臣已在胶州湾、泉州港设水师大营,打造出海宝船,不日可出海宣谕四方,让万国皆知,大宋复立。”
幼帝点头,目光落在韩信身上:“先生为大宋立下不世之功,欲何求?”
韩信却跪下,解下腰间的青铜剑:“臣本淮阴一布衣,蒙陛下与百姓不弃,如今河山已定,臣恳请解甲归田,耕读余生。”
殿内哗然,陆秀夫急道:“先生不可!大宋初立,正需您 ——”
韩信摇头,望向殿外,那里有百姓在欢呼,有孩童在追着纸鸢奔跑:“当年漂母说淮阴侯‘大丈夫当自食其力’,臣如今已食天下之禄,该让更有能者治世。”
幼帝望着韩信坚定的目光,忽然想起在占城时,这位 “先生” 总是蹲在田埂上,教孩童们认 “禾”“麦” 二字。他终于点头:“准奏。赐先生淮阴封地,建‘兵仙书院’,教天下孩童兵法与农桑。。。”
淮阴城外的稻田里,韩信蹲在田埂上,看着稻穗低垂,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先生,” 弓手老兵背着神臂弓,怀里抱着个布包,“这是从大都带回来的《武经总要》新抄本,文丞相说,让您给书院题字。”
韩信接过布包,看见封面上 “兵民一体” 四字,正是文天祥的手书。他望向远处的 “兵仙书院”,雏形已现,孩童们的读书声隐约传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