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汴京反应(1 / 2)

加入书签

秋雨连绵不绝,笼罩着汴京皇城,将朱甍碧瓦浸润得颜色深沉,飞檐下的铜铃在湿冷的空气中发出沉闷的声响。垂拱殿内,鎏金兽首香炉吐着龙涎香的袅袅青烟,却驱不散那股因江南急报而带来的凝重气氛。

皇城司公廨内,赵明烛一身绯色公服,正埋首于一堆来自各地的密报文牍之中。他揉了揉因过度劳累而隐隐作痛的额角,那双异色的瞳孔在灯下显得愈发深邃。江南东路皇城司探事司呈送的加急密报,与其他几份关于北疆辽金动向的文书一起,被摆放在他案头最显眼的位置。

他首先拆开了江南的密报。当“东林书院”、“七子自焚”、“血书陈情”等字眼映入眼帘时,他的手指猛地收紧,几乎将纸张捏破。他快速浏览着事件的经过,陈砚秋的介入,江宁官场的定调,以及士林暗流涌动的现状…每看一行,他的脸色便阴沉一分。

尤其是看到附在密报后的、由探子冒险抄录的《江宁七子陈情表》部分内容时,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绝望与控诉,让他仿佛能闻到那场大火带来的焦糊气息和血腥味。他几乎能想象出陈砚秋此刻在江宁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孤立无援的境地。

“糊涂!蠢货!”赵明烛低声骂了一句,不知是在骂江宁府衙的颟顸无能,还是在骂背后煽风点火的“清流社”,亦或是两者皆有。他深知此事一旦处理不当,必将酿成更大的祸乱。

他立刻起身,带着这份密报,匆匆前往都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合称)所在。他需要将这份第一手情报,赶在地方官员的正式奏章抵达前,呈送给那些能够影响决策的重臣。

然而,他还是晚了一步。

都堂之内,气氛已然如同外面的天气一般,阴郁而紧张。宰执们显然已经通过其他渠道,获悉了江宁发生的惊天惨案。

太师、鲁国公蔡京端坐上首,他年事已高,面容清癯,闭目养神,仿佛外界纷扰与他无关,但微微颤动的眼皮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左相(门下侍郎)王黼,面容俊美,此刻却面沉如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座椅扶手。右相(中书侍郎)…等重臣分坐两侧,皆沉默不语。

“………江南承平已久,岂容此等狂悖之徒,以自戕要挟朝廷,扰乱民心!”王黼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尖利,“依臣之见,此风绝不可长!当严令江宁府,速将为首滋事者缉拿,彻查其背后是否有人指使,并明发谕旨,申饬士林,以正视听!”他绝口不提《陈情表》内容,直接将事件定性为“要挟朝廷”、“扰乱民心”,意图将舆论引导向镇压一方。

“王相所言极是。”立刻有依附蔡京、王黼的官员附和,“东林书院沈文渊,平日便纵容门生妄议朝政,此番更是酿成如此大祸,其罪难逃!还有那新任提举学事司干办公事陈砚秋,听闻其与东林书院过从甚密,昨夜事发便亲临现场,恐与此事脱不了干系!当一并查问!”

矛头开始隐隐指向试图查明真相的陈砚秋。

“诸公,此言差矣!”一个清朗而带着怒气的声音响起。发言者是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李纲。他性情刚直,虽官职不掌实权,但在士林中清望甚高。“据臣所知,东林七子乃是以死明志,留有血书《陈情表》,控诉科举不公、花石纲害民!此非狂悖,实乃悲愤至极!若朝廷不察其情,反以严刑峻法相加,岂非寒了天下士子之心?恐东南震动,民变将起啊!”

“李学士危言耸听了!”王黼冷笑道,“几个落第书生的一纸血书,便能代表天下士子?便能动摇东南?简直是笑话!花石纲乃为供奉官家,点缀盛世,何来‘害民’之说?科举取士,自有法度,岂容彼等妄加非议!此等挟持舆论、诽谤圣朝之举,若不严惩,国法何在?!”

“王相!那《陈情表》中所列事例,桩桩件件,岂是空穴来风?”李纲据理力争,“朱勔在东南所为,朝野早有非议!科举弊案,亦非一日之寒!如今七条人命换来这血泪控诉,朝廷若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