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抉择与支持(1 / 2)

加入书签

自打那晚在小院里和陈凡进行了那场决定未来的谈话后,冉秋叶的心里也像是投入了一颗石子的湖面,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平静。她了解陈凡,他不是个莽撞的人,相反,他心思缜密,做事力求稳妥。他能提出那个想法,必然是经过了反复权衡,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机会,也做好了承受风险的准备。

白天在区教研室的办公室里,她面前摊开着等待审阅的各校教学总结报告,目光却时不时地飘向窗外。脑海里交替浮现着陈凡描绘的公司蓝图,以及他提到的那些沉甸甸的风险。铁饭碗……这个词在如今这个年代,依然代表着安稳、保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亲手打破它,需要多大的勇气?

下午趁着没课,她特意去了趟区图书馆,没有像往常一样直奔教育类书架,而是在标着“经济”、“管理”标签、显得格外冷清的书架前徘徊。她抽出一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初探》,又找到几本《企业管理》和《政策法规汇编》的旧期刊。坐在阅览室安静的一角,她翻开了那些对她而言十分陌生的书页。里面充斥着“市场主体”、“市场竞争”、“股份制”、“风险承担”等晦涩的词汇,读起来磕磕绊绊,但她还是强迫自己一行行看下去,试图理解丈夫即将踏入的那个充满机遇与荆棘的陌生世界。她想知道,那片海到底有多深,风浪有多大。

傍晚,她去菜市场买了菜,心里装着事,连讨价还价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回到家,系上围裙,开始在公共厨房里忙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油锅刺啦的爆响,让她暂时从纷乱的思绪中抽离出来。

陈凡今天回来得比平时稍早一些,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那双眼睛,依旧像淬了火一样,亮得惊人。晚饭桌上,小知行还在兴致勃勃地讲着学校运动会的筹备情况,意意挥舞着小勺子,把米粒弄得满脸都是。冉秋叶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夹菜,提醒儿子慢点吃,给女儿擦嘴,但陈凡能感觉到,她心里有事。

果然,等两个孩子都睡下了,院子里的枣树下再次成了他们议事的“会议室”。

“今天,我绕了点路,去见了街道的王主任,还有区工商局的老赵,以前搞联防时认识的。”陈凡开门见山,语气比昨晚更加具体,少了些憧憬,多了些务实,“侧面打听了一下现在注册公司的具体流程,还有区里对这类科技企业的实际态度。”

他详细地跟冉秋叶分析起了解到的情况:“路子是通的,不像前几年那么严防死守了。但是,情况也比想象中复杂。光是注册类型,就有集体所有制、合作经营、还有个什么‘有限责任公司’的新提法,各有各的要求和限制。审批环节也不少,街道、区工商、有时还得行业主管部门点头。”

他话锋一转,再次梳理利弊,这次更加聚焦在“公司”这个实体上:“优势还是很明显。第一,资源能真正整合起来。现在服务部,说白了还是靠我这张脸和我那点技术在接活,松散。成立公司,咱们就能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把搞技术的、搞生产的、搞销售的,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第二,能承接更大、更复杂的项目。有了正规的公司招牌,有了对公账户,人家才敢把几十万、上百万的重要项目交给咱们。第三,也是我最看重的,能做品牌!‘启明’这个名字要是能打响,立住了,以后就不是咱们提着猪头找庙门,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

他的语气渐渐凝重,每一个字都敲在冉秋叶心上:“风险也实实在在,一点没少。第一,政策风险。区里现在是鼓励,可万一哪天风向变了,上面来个文件收紧口子,咱们这种小公司,说停摆就可能停摆。第二,资金压力。注册验资要钱,租个像样点的办公地点要钱,雇人发工资是每月固定的支出,买设备搞研发更是吞金兽。前期很可能像个无底洞,只看见钱哗哗往外流,看不见回头钱。咱们这些年省下来这点家底,加上服务部攒下的利润,全投进去,估计也撑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