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简朴的婚礼(2 / 3)

加入书签

线条,有的地方还叠了好几层颜色,显然是孩子用心涂的。

“谢谢你们,”她的声音有点发哑,赶紧清了清嗓子,眼眶慢慢红了,眼泪在里面打转,她赶紧眨了眨眼,没让掉下来,“这些画老师都喜欢,会好好收在抽屉里,每天都看。”

她起身的时候,手腕突然被轻轻碰了一下——是陈凡递过来的手帕。浅粉色的棉布,上面绣着朵小小的梅花,针脚很密,是她昨天熬夜缝的,本来想以后给陈凡擦汗用,现在却被他递到了自己手里。“别激动,”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点心疼,“今天是好日子。”

冉秋叶接过手帕,悄悄按了按眼角,布料上还带着点陈凡身上的温度,暖得她心里发颤。

食堂的大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脸膛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今天他格外用心,从早上五点就开始忙活,炖红烧肉的时候,每隔半小时就去翻一次锅,怕糊了;糖醋鱼是选的新鲜的草鱼,处理得干干净净,炸的时候火候掐得正好,外酥里嫩。

他端着一大盆红烧肉出来的时候,还特意朝陈凡和冉秋叶的方向笑了笑,嗓门洪亮:“小两口多吃点!这肉炖了俩小时,烂乎,不塞牙!”盆里的红烧肉块头均匀,皮上泛着油亮的红光,筷子一戳就能透,肉香混着酱油的香味,飘满了整个小餐厅。

后面端上来的糖醋鱼也不含糊,琥珀色的汁儿裹着鱼肉,上面撒了点翠绿的葱花,看着就有食欲;炒青菜是早上刚从食堂后院菜地里摘的,还带着点露水的清爽,炒的时候放了点蒜末,香得很;鸡蛋汤里打了细细的蛋花,撒了点虾皮,鲜得能多喝两碗。

大家围着桌子坐,有的端着搪瓷碗蹲在门口吃,有的挤在一张桌上,筷子碰得叮当响。车间的李师傅夹了块红烧肉,边嚼边说:“这肉比我家老婆子炖的还香!大师傅,您这手艺得教我两手!”大师傅在灶台后笑着应:“没问题!以后你家办喜事,我来帮忙!”

笑声、说话声、筷子碰撞的声音混在一起,没有乐队伴奏,却比任何音乐都更动人——那是普通人最真实的热闹,是日子里该有的烟火气。

下午三点多,太阳慢慢往西斜,宴会才算散场。陈凡牵着冉秋叶的手往筒子楼走,路上遇到不少熟人:楼下卖早点的王阿姨正收摊子,看见他们赶紧从蒸笼里拿出两个刚炸好的油饼,用油纸包着递过来:“刚出锅的,热乎!拿着路上吃!”;隔壁单元的张奶奶坐在门口晒太阳,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不是小陈和冉老师嘛!新婚快乐啊!以后常来奶奶家坐!”

走到筒子楼门口,传达室的刘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听见脚步声抬头一看,赶紧从抽屉里翻出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各种水果糖,是他平时给来送信的孩子准备的。他挑了两块包装最完整的大白兔奶糖,塞到冉秋叶手里,笑得满脸皱纹:“姑娘拿着,沾沾你们的喜气!甜甜蜜蜜的!”

冉秋叶接过糖,连声道谢,手里的糖纸硌得手心有点痒,心里却暖烘烘的。

筒子楼的新房在三楼,陈凡推开门的瞬间,暖黄的灯光就倾泻而出,裹了两人一身。墙上的大红喜字剪得不算规整,边角还有点毛糙,是冉秋叶的同事李老师昨天晚上在宿舍剪的,剪坏了三个才成,还特意用红漆描了边,看着格外喜庆;靠窗的木床是厂里木工班给打的,床头还刻了个简单的“喜”字,床上铺着的碎花被是冉母用自己攒了半年的布票扯的布,浅蓝底的小碎花,一针一线缝的,被角叠得方方正正,露出里面雪白的棉絮;床旁边的木桌上摆着大家送的礼物,整整齐齐的——张工送的上海牌收音机是黑色的机身,上面贴的“新婚快乐”是用红漆写的,还特意提前调好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频道;钱工爱人织的米色围巾叠得像块方糖,毛线是软乎乎的羊毛,织了菱形的花纹,摸着手感很好;车间师傅们凑钱买的暖水瓶是绿色的外壳,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擦得锃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