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医社同心应世变,残踪扰变撼变基(2 / 8)
,俺急得直掉眼泪——要是早有大夫教俺们‘咋煮艾草水、咋通风’,俺媳妇也不会遭那罪。”
李掌柜也跟着点头,撸起袖子露出手腕上的淤青:“俺们工人天天织布,手腕绷得比弓弦还紧,一开始只是酸,后来就疼得钻心。找过大夫,开了些药膏,涂着也不管用——要是能教俺们些调理的法子,工人身子好了,织布也能快些,这不是双赢嘛!”
辰时四刻,户部周郎中指着政策推演仪,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阿木先生,朝廷最近正想订《城乡医防条例》,可愁坏了——之前拟了个‘每村设一个医馆’的草案,可派人去乡下查了才知道,全国也就三成的村子有合格的医徒,要是强行推行,只会造成‘有馆无医’的局面,浪费银子不说,还会让百姓失望。你们这推演仪,能不能帮着看看,咋改才合适?”
阿木点头,伸手在推演仪的案台上拨动木钮,输入“每村设医馆”的草案。只见案台上的灯珠瞬间亮了十八颗红灯,旁侧的木牌弹出“红色预警”,还刻着几行小字:“乡下医徒稀缺,强行设馆会导致资源浪费,民利值-50”。
“按道家‘顺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不如先‘每乡设一个医站,配流动医车’,”阿木边说边调整草案,“医站里配三个医徒,流动医车每月下乡两次,给偏远的村子送药、看病;同时在县城设‘村医培训班’,免学费、免食宿,慢慢培养村医——就像轩辕黄帝定医政,也不是一刀切,是按部落的大小设医官,大部落设三名医官,小部落设一名,这样才贴合实际。”
他刚说完,推演仪的灯珠便亮了十五颗绿灯、三颗黄灯,木牌显“绿色通道,民利值+80”。周郎中看着灯珠,笑着点头:“还是你们懂行!这推演仪比我们在衙门里拍脑袋想的靠谱多了——之前光想着‘全覆盖’,却忘了乡下的实际情况。”
可就在这时,社情监测仪突然“滋啦”一声黑屏,再亮起时,罗盘上的红光区竟变成了绿光,感应珠显的文字也变了:“流民无健康问题,作坊劳损无害”——更诡异的是,仪器边缘泛着淡淡的幽绿,那绿色里还缠着细小的“戾纹”,像极了之前见过的残踪气!
“不好!是残踪气!”阿木脸色骤变,“他们想篡改数据,让我们误以为社会上没健康需求,这样我们就不会调整医学教育、不会订利民政策,最后百姓还是得不到保障!”
阿机这时赶紧从随身的药囊里掏出圣火草汁液,用棉签蘸着轻轻擦拭监测仪的边缘。汁液碰到幽绿的戾纹时,发出“滋滋”的声响,冒出淡烟,戾纹渐渐消退,监测仪的数据也恢复了原样——红光区重新亮起,感应珠又显回“流民缺防疫、工人多劳损”。
张老先生看着恢复的数据,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摸了摸《黄帝内经》的封面,语气软了下来:“看来是我固执了。当年神农尝百草,不是为了把药藏在书里,是为了让百姓能治病;轩辕黄帝定医政,也不是为了订规矩,是为了让百姓能享受到医道——这世道变了,百姓的需求也变了,咱医术要是不变,就对不起老祖宗传下来的医脉。”
阿木望着晨光里的监测仪,心里清楚:医学跟社会变革互动的第一步,就是“看清百姓的真实需求”,这才是灵枢“医为民生,不为虚名”的遗训。
二、巳时调教育适社会需:墨械教变育新才
巳时的阳光透过阁顶的明瓦,洒在教研区的浅绿帘幕上,映得帘上的“经络图”隐隐发亮。阿草正带着一群年轻医徒围着教育调整仪,调试新的课程内容——原本镜面上显的“《伤寒论》精读”课程,已换成“流民防疫实操+作坊劳损调理”的组合课,镜面里的墨家机关小人正演示着防疫步骤:一个小人捧着艾草束,在棚子里慢慢走动熏房,另一个小人拿着布巾,教流民“折叠布巾滤水”,旁边还弹出《伤寒论》里的注解:“避风寒,慎起居,此防疫之基也”。
“之前背《伤寒论》里的‘风寒防治’,总记不住咋用,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