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将军的角度(1 / 2)

加入书签

番禺、螺城,都是距离长安最远的城市,大军收复百越,最大的难题并不是面对面的战场对战,甚至都不是人和战象的对战,而是将近万里距离的后勤供应。

这一直都是征伐百越的最大问题。

所以始皇帝时代,为了收复百越,就修筑了灵渠水路,打通从湘江到漓江的航运之路,确保中原的粮秣能及时抵达前军。

秦军无敌,后人总以为依靠的是军功斩首制度。实际上秦军无敌,在于它的工程实施能力。

遇山开山路,遇水开水路。

第三次百越战争,蒙恬修陆路直道,韩信造水密舱楼船,千万石粮食河海联航,从巩邑直接运到珠江水路,前军靠独轮车携行补给,轻装前行,无敌于世的秦军便再没有遇到任何真正有效的抵抗。

后世有人总结,说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而巩侯张诚本就是蒙恬战争体系的一部分。无论在运输、工程管理、机械、武器、军粮供应上,这一支军队能够历时年余就彻底收复百越三郡,都离不开张诚在巩邑坐镇。

在司马迁的历史上,百越三郡因为距离长安过远,文化相对落后,仍然需要大量任用百越部落的头人担任土司。百越虽然纳入版图,但是实际上仍然处于相对自治的状态。

而在九指神盖的历史中,经过蒙恬的铁血征战,再经过执法队在百越山林的强力执法,土着人的影响力极大削弱,长安派来的郡守县令通过帝国电报系统,实现和长安的即时通讯,百越虽远,但是大秦的统治能力却极大加强。

蒙恬的名字,在百越土人中,如同杀神一样,能止儿啼。

执法队三个字,如同梦魇一样,在百越土人中纠缠数百年。听到“执法队来了”,土人第一反应就是钻到床底下,屁股朝外。

食人的习俗不能说完全禁绝,在百越大多数地区,至少提起食人、猎首,人人变色。如果村民意外死亡,土人的第一反应都不再是去分食他的身体,而是学秦人一样,挖个坑把尸体埋起来。

改变百越风俗方面,秦将蒙恬功不可没。

而蒙恬,也在这一次战争中获得了灭国之功,这一战的功绩,终于让蒙恬有了晋封彻侯的资格。

当蒙恬已经走在归途上的时候,长安朝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以什么样的规格来迎接英雄凯旋,和给蒙恬什么样的封赏奖励其功勋。

蒙恬大军从象郡撤回番禺,从番禺北上,经过横浦关一路向北,这一支大军作为帝国最强的野战部队,最终会驻军河南地。

而蒙恬将从河南、巩邑继续向西,前往长安,交回兵权和虎符。

在洛阳的大将军行营,蒙恬见到了等候在这里的张诚。

老友重逢,自是一番唏嘘。蒙恬觉得老子在南方丛林中饱受蚊虫叮咬,你开始张诚躲在巩邑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天底下哪里有这个道理?早年间老子打算把你培养成我的侍从,结果我大军征发,你这个侍从滚到哪儿去了?

张诚只好拱手道惭愧。

玩笑话之后,蒙恬开始介绍这一战的战例和心得。军事策略之类,蒙恬自然不会给张诚讲说,但是炮击番禺城、铁蒺藜拒战象、散兵坑围城之类的战法,蒙恬悉数给张诚讲说。

随军谋士张良一直笑吟吟的在军帐中听蒙恬和张诚对话。此战张良基本上是打酱油,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功勋。全程只是跟着参观了秦军正规军征伐蛮荒之地的标准动作。秦军的后勤管理、工程管理、作战指挥,张良竟然无从置喙。

此刻蒙恬和张诚一番分说战场上武器的使用,张诚对火炮、工兵铲提出一些新的修改意见,相信军队用具不久就会迎来一番全新的更新。

张诚令人带来一双全新的军靴。这是一种厚底军靴,看起来比之前的胶底鞋更笨重一些。蒙恬看了皱眉。

张诚却拿出小刀来刺这鞋底,居然刀刺不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