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刘邦遭遇匈奴(1 / 2)
刘邦对韩信的“死亡”依旧耿耿于怀,对彭越的死觉得很满意,但是眼前的韩王信却让他觉得很难应付。
汉军是擅长平原作战的,多年以来刘邦的主力都是在黄河流域平原地区作战,大兵团阵列推进、兵车战马迂回袭扰,这个套路很顺。但是山地战经验不足。唯一擅长山地战的大将军,其实是韩信——无论是在魏国还是赵代的作战、或者在齐国中部地区的作战,都涉及到山区推进。韩信对大兵团的细密管理,保证了在这种复杂地形下取得卓越战果。但是刘邦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经历。
而韩王信的辖区,从太原到上党,正是中国北方山地地形最复杂的区域,太行山吕梁山地区,沟壑林立,平原极少,军队推进速度很慢,后勤的压力极大。
大部队进入韩国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这种困难。这个时候刘邦就已经后悔没有坚持把淮阴侯韩信带出来了。
但是其实在这种地形下作战,韩信光靠自己也没法办到。他还需要手下那些地图测绘小队和全套的后勤参谋人员。只不过刘邦并不曾在韩信的队伍中,不知道韩信百战百胜的真正秘诀是大量的战场地图和情报的掌控,以及精细到伍的后勤管理。
怎么韩信能长驱直入,朕就不行呢?
在这样的地形下,寻找敌人本身就是困难,山高沟深、密林丛生,视野非常有限。即便找到敌人,交战也很困难,这一带就几乎没有大一点的平地,根本不够上万步兵展开阵列,就只是在山沟坡地上发生小规模的冲突,而韩国的军队熟悉这面的地形,也发挥了袭扰战的能力。刘邦不胜其扰。
久攻不下,心情就变得非常恶劣。心情恶劣之下就拿诸侯王撒气,也就是在这种情绪之下,杀了彭越。
但是杀彭越也对战事无补。依然是胶着,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山沟里和猴子在作战一样。
更可怕的是,传言韩王信已经勾结了匈奴的冒顿单于,有谣言说冒顿双方有合兵的趋势。
本来韩王信是准备抵御匈奴的,刘邦打过来,态势就变成了韩王信勾结匈奴对抗刘邦。
匈奴优势在骑兵,最擅长的是在草原上纵横。雁门关号称天下雄关,就是因为这里虽然是匈奴南下的通道,也因为这里地形复杂,并不适合匈奴长驱直入。所以少量的军队把守雄关,就足以抵御匈奴。雁门关能够抵御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和山海关能阻挡来自东北的鞑子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有一天,你逼反了守关的将领。让守关将领和外敌合流,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随着汉韩之间的战局拖延,刘邦又开始不断向中原地带征兵。军队规模迅速扩大到了三十二万之多。以三十二万对韩王信的不到十万,军力上倒是有绝对的优势了,但是这个时候刘邦又苦涩的发现,昔年韩信对他的评价是对的——您只能指挥十万人。三十万军团超过了刘邦的控制能力,而三十万人马在山区的后勤补给,成了巨大的灾难。久久不能和敌军主力正面作战、后勤部卒、粮秣跟不上,这支部队维持自身就极为困难了。
战果也是有的,在铜鞮(山西沁县),汉军击破了韩国的一支部队,阵斩了韩王信的将军王喜。但是三十万大军只斩杀一名将领,这战功根本不够分配,而韩王信的主力却已经从战场逃脱,迅速撤离到雁门关外,投奔了匈奴王冒顿单于。
“汉军在铜鞮大捷,我记得你打过那里?”蒙恬捏着一份太原郡传来的电报说。商队和情报人员很难靠近到战场,就只能得到这样不完全、也不及时的战报。
“是一个小战役。当时灭魏豹之后,从汾水河谷秘密北上,避开代军主力,在邬县遭遇夏说部队,我们突袭、轻装追击、在太行山下追到夏说,在铜鞮城下活捉夏说并斩首了它。那一战主要是快,轻装追击,让他停不下来。铜鞮的地形也很局促,没办法展开大部队……”
“你行军之速,也罕有敌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