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从学习开始,开始学习(1 / 2)

加入书签

弘毅的童言无忌,让很多人都很尴尬。扶苏只好朗声说:“你巩侯叔叔说的不对,也许是弘毅你记得不清楚,这句话原话不是‘子不闻父过’,而是‘子不言父过’。不是做儿子的不能听父亲的过失,而是做儿子的不能当面指出父亲的过失,这句话出自礼记(小说家言,此处不要挑刺了……)。我记得没错吧?公孙先生?”

“不错,是孔子和诸弟子的言论。”公孙尼子点头。

“课堂上听讲,不要乱插话,不要影响先生讲课——你巩侯叔叔不曾教导你吗?”

“巩侯叔叔说,有疑必问、有问必答。巩侯叔叔教我们上课的时候听不懂的地方当场就要发问。”弘毅回答。

公孙尼子对张诚的这条原则倒是很赞佩,这是怕自己的学问太复杂深奥,如果学生弟子现场没弄明白,后续的课程就没法跟上了。

“现在这么多人上课,你一个问题就影响了老师讲课和大家听讲。以后这种课程,要课后单独发问。”扶苏说。“小孩子不懂事,请夏黄公先生继续。”

“呃,讲完了。”夏黄公只好这样应答。

“那……”扶苏也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张诚在一旁鼓起掌来,一时之间,礼貌的掌声响彻未央宫广场。

“那感谢商山四老为我们分享了非常好的内容。”扶苏起身,略略颔首,就牵着赢弘毅离开了广场。

旁听的官员、学者们也都起身拱手各自散去。片刻间,场上就只剩下四个不知所措的老头。他们也不知道这场演说,到底能不能靠近那个目标。

吸取经验教训,公孙尼子的演说选在了巩邑营。

就是借助这里的场地和扩音设备。不得不说,公孙尼子也不是个多厚道的人,对新技术那是来者不拒。

《学术之始》这个题目,对公孙尼子来说,太容易不过。荀子的第一篇就是劝学篇。

开宗明义就是“学习永不能停止!”

然后讲人和动物的差别就是就是人能言语学习思考。学习的态度就是始终专注如一坚持不懈——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公孙尼子的讲话基本不偏离荀子的《劝学》。随着《荀子》在全天下普及,荀子已经成为真正的显学,劝学的内容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一位荀门大儒当众来解说这篇文章的要旨,还是第一次。无数听众在台下直点头,哪怕是宿儒耆老,也不断捻着胡须表示赞同。

公孙尼子话锋一转,回到人性的评价,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公孙尼子却并没有照本宣科,免得吓到天下学者,而是举例说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公孙尼子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行为模式也不是天生的,要想成为好农夫、好士兵,就需要从出生开始的教育和训练,成为好商人好工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能够成就一个人。

“孔子有教无类,但是还要缴纳昂贵的学费才能就学。对于数千万大秦的百姓来说,无数人被学费所阻隔,无法获得足够的知识。在上郡高奴县张村,在村长张诚的资助和倡导之下,我们设计了从蒙学到大学的课本,构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教育体系,免费发放图书、免费教学、免费供餐,迄今我们已经让张村的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学习,大部分张村子弟最少完成六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相当一部分能够读完八年到高中毕业,一些继续有志于学的优秀分子能够入学大学……”

“张村的实践证明,在教育上投入的每一分钱,最后都回馈反哺张村,张村培养出天下最多的工匠、最多的基层行政人才、张村子弟进入军中,很多都能在两年时间成为军官带领军队,成为军中骨干。就算张村子弟做一个农民,他们的粮食产量也超过天下平均产量的一倍,除此而外,还能通过副业,获得收入,成为中上人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