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知青下乡(1 / 2)

加入书签

王远将这些毕业生成绩突出的安排在科学院和渭南基地,进行各种研究。

余下的根据他们的意愿,可以参加科举,也可以留下做教师,甚至可以去军事学院和医学院继续学习。

还剩下五十多人,他们想直接到各个衙门,但这就需要得到举荐才能做官,否则只能从小吏做起。

对于这些人,王远不可能给他们举荐,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但这些人之中也有那些官员家的子嗣,他们有自己的举荐途径,对此王远也不管,将来若是做的不好,追责之时也与自己无关。

王远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安排这些人,在后世有个词语收知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劳动人民的改造。

立即写好奏疏,让方兴交到尚书省。

第二日早朝,整个朝堂便开始商议此事。

王远详细说了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好处,这些人大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经历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之后,会对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知青下乡能为农村带去知识和文化,将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今年也只有五十几人,可以试行,看一下效果,以后每年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再决定是否继续施行。

将来再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做出来的成绩,由朝廷决定是否重用。

王远洋洋洒洒地说了一通,讲的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得到百官的一致通过。

李二大手一挥,诏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下来商议这些知青到哪里下乡,王远提议送去兰州,那里虽然不是边疆,但离吐谷浑和突厥都比较近,且这两年被吐谷浑多次劫掠,急需人才前去建设。

提议又得到一致通过。

这些知识青年不管否愿意,哪怕强迫也要全部被送去兰州,交到兰州刺史李君羡手中。

李君羡同时接到李二诏令,在各个乡镇建造贞观小学,根据知青们的意愿安排到各个学校支教,不但发放俸禄,还给他们每人二十亩耕地和一头耕牛,教学之余参与耕种。

不愿支教的安排到各个村庄做村官,每人一百亩耕地和一头耕牛,当然这些牛都属于官府的,将来他们离开了,耕牛还要收回。

如今有了第一批知青下乡,以后每年就会有更多的知青,只要循序渐进,为将来的扫盲打下基础,估计不出十年就不用知青下乡了,当地的学生就够用了。

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百姓手中有钱,因为现在上学还要交学费。

这些年有了高产作物,百姓们将家中吃不完的粮食都兑换成了粮票,一个学期只要交少量的粮票就可以上学,基本上都能负担的起,因为在百姓的认知中,只有读书才能跨越阶级,所以报名上学的非常多。

史书上记载,贞观十年的粮食二文钱一斛,历年的最低,这也说明这些年确实粮食丰收,有人说这是李二的功绩,殊不知百姓辛苦种了一年的粮食,却卖不了几个钱,苦的还是百姓。

幸亏王远提出了抬高粮价,购买粮食要凭票,粮票甚至成为了交换媒介,可以代替货币,这也缓解了大唐对铜的急缺。

过了两天,随着各个学校的开学,军事学院也迎来了第一次开学。

各卫推荐的军官、士兵等学员齐聚学院校场,人数大约一百人。

一开始,众人都四处打量着,议论着,见到一群官员走了过来,顿时安静下来。

就见李二身着军装,带着众官员站在点将台旁。

王远跳上点将台,面向学员站定,大声说道:“听我命令,自由组队,呈五列横队站好!”

很快,五列横队整齐站在点将台前。

王远继续说道:“队列站的很好,不愧为各卫的精英!自我介绍一下,我乃大唐灞国公,任咱们军事学院的政治部主任兼教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