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阴病脉症并治全篇1-1(2 / 3)

加入书签

是寒邪导致的胀满,呕吐是寒邪阻隔所致。阳邪也会导致下利、腹痛,下利后腹痛会随着下利而减轻,而现在下利且时常腹部自行疼痛,说明这种下利是寒利,疼痛是寒痛。“胸下”指阴邪结聚在胸下的阴分,与阳邪结胸在胸部且按压疼痛不同。“结鞕”,没有阳气来运化,就会形成坚实的阴寒之邪,与痞证的柔软不同。阳邪是从上陷入而阻滞停留,阴邪则是从下上逆而不能归位,寒热有很大的区别。

吴人驹说:下利有定时,而且腹部自行疼痛,不像有积滞那样持续疼痛,如果把各种疼痛都当作实症,从而使用攻下之法,那么腹满会更加严重,必然会使胸下都变得痞结坚硬,而下利也会更加严重。

伤寒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如果感觉有气转动并向下趋向少腹,这是将要自行下利的征兆。

【注释】伤寒四五天,正是邪气传入太阴经的时候。腹中疼痛,如果没有气转动并向下趋向少腹的情况,属于阳明经的病症。现在腹中疼痛,气转动并向下趋向少腹,这是太阴经将要出现自行下利的表现。这是仲景告诫人们,不能把各种疼痛都当作实症,而随意使用攻下之法。

【集注】方有执说:腹中疼痛且气转动向下,是因为里气虚弱不能固摄,而寒邪向下逼迫。

张璐说:腹痛也有属于热邪的情况,这种疼痛必然是从下向上攻冲。如果疼痛是从上向下趋向,那么必定属于寒痛无疑。

魏荔彤说:这里重点在于预防下利,而不是辨别寒热。玩味“若”字、“欲”字,就可以看出辨别寒邪,自有其他方法。

自行下利而口不渴的,属于太阴经病症,这是因为脾脏有寒,应当用温法治疗,适宜服用四逆汤之类的方剂。

【注释】凡是自行下利且口渴的,说明里有热,属于阳证。如果自行下利但口不渴,那么就是里有寒,属于阴证。现在自行下利且口不渴,可知是太阴经本脏有寒,所以应当用温法治疗。“四逆辈”,指的是四逆汤、理中汤、附子汤等方剂。

【集注】程知说:这里说的是太阴经自行下利是因为寒邪,适宜用温法。少阴经属肾水,热邪侵入会耗伤肾水,所以会自行下利且口渴。太阴经属脾土,寒邪侵入会从其湿,所以口不渴而出现下利,因此太阴经自行下利应当用温法。

程应旄说:三阴经都属于脏寒,少阴经和厥阴经有口渴的症状,唯独太阴经没有口渴症状,这是因为太阴经的寒邪在中焦,与龙雷之火没有关系。少阴经中有龙火,下焦寒盛时龙火就会升腾,所以会自行下利且口渴;厥阴经中有雷火,所以会有消渴症状。太阳一出来,雷雨就会停止,所以发热时下利就会停止,出现厥冷时又会下利。

魏荔彤说:“自利”这两个字,指的是没有经过误下、误汗、误吐而形成的下利,所以知道是本脏原本就有寒。

理中丸方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将以上四味药,研磨筛细,用蜂蜜调和制成药丸,大小如鸡蛋黄。用几合开水,化开一丸,研碎后温服,白天服用三到四次,夜间服用两次。如果腹中没有感觉温热,可增加到三到四丸,然而效果不及汤剂。汤剂的制作方法是,将这四味药按照上述用量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加减法:如果出现脐上跳动的症状,这是肾气动,去掉白术,加桂枝四两。

呕吐较多的,去掉白术,加生姜三两。

下利较多的,仍然使用白术。

心悸的,加茯苓二两。

口渴想要喝水的,加白术,使白术总量达到四两半。

腹中疼痛的,加人参,使人参总量达到四两半。

寒邪较重的,加干姜,使干姜总量达到四两半。

腹满的,去掉白术,加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