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中医到底科不科学?(3 / 8)
我们定义为温病温病并不是说因为地方的湿热,因为地方的气候,才湿热,造成你的病,叫作温病。他们温病派的观点在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正确的。温病是在一种温热的条件之下得到的病,比如说,我们小孩子在跑出去,即使是冬天,夏天都一样,那小孩子喜欢爱玩呢,跑出去玩了一整天,那流了汗很多。那玩的时候,中间是不是很热,身体很热,不断地流汗。在热的流汗的状态之下,得到了感冒,我们叫作温病,而不一定是说环境造成的。所以冬天呢,我们会开温病的方子,开葛根汤。那如果夏天的时候,他得到这种感冒,可能是伤于寒,比如说夏天的时候他太热了,小孩子呢,受不了热就跳到水里面去,那在河水里面游,冰凉啊,很凉快呀,结果出来得了是寒证,这是伤寒,我们开的是麻黄汤。所以,并不是说因为北方,产了寒冷的天气才造成,伤于寒,才会用到什么麻黄、桂枝之类的。南方瘟病的,湿热的地方照样也会有。好,这个麻黄汤、桂枝汤,这一样的情景。并不是说因为北方寒冷才会有伤害,南方温热、湿热才会有温病,这是不对的想法。”
刘薇“噢,您的言下之意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一千来年呢,在中医也被分成两个流派的。”
陆长清“没错。”
刘薇“主要的两个打法,它整个的思路都不一样。一个叫伤寒派,一个叫温病派。”
陆长清“没错”
刘薇“印象中,过去江南才子比较多,江南这个有钱人也比较多。那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用温病的方法,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从清、民国以后呢,都变成一个主流了,就是中医都是那种好像很温和的,当然这个话也不能说因为温病派就温和。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慢吞吞的、治不了急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中医的这种效果的一个原因吗是有这样的原因吗你觉得”
陆长清“没错,现在的中医呢,就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想法。他们也奉张仲景为“医圣”,可是他们不会去用里面的方子,因为他们太多的谣言,很多几代传下来的,说他这个老师傅我就亲眼看过人家吃麻黄桂枝吃死了。还吃大黄芒硝,下痢不止死掉,所以这个药不能用。实际上这是断章取义,你不能说几句话,就把它前面的功劳全部打翻掉。你要善用桂枝,善用大黄,善用芒硝,善用麻黄。你要会善用它的话,这个不是强攻的药,而是当病人需要这个药物的时候,你开对症,病人会恢复得非常快。所以这个药对那个病人来说它就是补药。那你如果开得不对症,病人病情没有改善,你一直用温病派的药,没有把这个邪排出体外,而用一种滋阴的方式,或者是用凉药,寒凉的药,来去一些湿热的病,实际上病根并没有去掉。病人吃后,感觉有效,感觉又没效,有的时候好一点,有的时候又没好。有时候的好坏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节气的改变。易经里面有五的数字极限,比如说有六个爻。什么叫五个数字极限比如说寒冷,现在下雪,再寒一定超不过五天,到第六天一定会回春;再热也超不过五天,到第五天以后,第六天一定会凉下来。所以数都不超过六。”
刘薇“那易经里面就这样嘛,六爻嘛,对不对”
陆长清“对,六爻就这个意思。五是一个极数。当他身体的第二个阶段,症状会缓解,进入别的脏腑之前呢,会有一段缓解的时间。那时候他吃着瘟病的药,他觉得不错啊。好,等到又缓解,病情又移转到别的经络的时候,或者别的脏腑的时候,那病就出来了。病出来以后,身体又不好了,是另外一个病,所以看不到真正的效果,那病人也不知道。这个是病情在持续,在改变,一直在往身体里面去侵犯。那医师呢还认为你看,吃了我的药,第五天、第六天以后,病人好很多了,代表这个药有效。然后,后来这样病人便秘了,或者是什么,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造成的。并没有深入地去追寻它,也没有依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