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釉里红岁寒三友玉壶春瓶(4 / 5)

加入书签

胖子走过来,拿起瓶子说:“我见过洪武类似的瓶子,那个瓶子的色,要不这个好很多,而且永宣的我也见过,也不同。”

“你是真的拧,你见永宣的,不是釉里红,而是矾红。”

我有些不耐烦,主要是我浑身都疼,不愿意说话,但是不说王胖子能进被窝问去,只能硬着头皮说:“我只教你一次啊,听不懂,别赖我。”

“釉里红在元代已经正式烧制,清洪武年间的流行与开朝皇帝朱元璋的喜爱和需求有关,朱即为红,又是汉族崇尚的尊贵喜庆之色,从语意上理解,把釉里红作为朱家皇朝的专用器充满了霸气和尊贵,完全符合草根皇帝朱元璋的性格。但是“要想穷,烧铜红”,明洪武以后,“釉里红实难烧制,故用矾红彩替烧”。然而盛名之下,后世所企。釉里红的难烧并未阻挡后世仿造的步伐,清康熙官窑甚至全力摹仿烧造过一只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也没能烧出洪武的效果。

时至今日,釉里红工艺尚有众多问题未完全揭晓,但是其烧制之精难却已是众人皆知的共识,简单地讲,釉里红瓷器是高温釉下彩绘瓷器的一种,它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描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

然后入窑在1350c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由于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甚至在釉汁中扩散,对于这种极为敏感的红料,陶匠必须小心谨生处理釉汁成份,铜红料比例,窑内的焙烧温度和氧化程度,以及瓷胎在炉膛内的摆放位置,以期达预期的颜色效果。

如果温度过高,铜料会全部挥发干净,温度过低则彩晦暗,即使工匠极尽能事,不理想的釉里红产品仍是占了大多数,在这样几近苛刻的呈色环境下。

你说不真的原因就在这里,玉壶春瓶所呈现出的紫红色并略微泛灰色色调,且发色匀称即是标准,简单的说,一百件釉里红,有一百个样子,很难依托你见过,在鉴定下一件。”

王胖子被我怼的哑口无言,其实鉴定这个东西,谁也不能说没有打眼的时候,哪怕是我师父那个级别也一样,比的就是谁认真。

我继续说道:“明洪武朝御窑厂处于恢复时期,采用的是颗粒较粗,易于蒸发水分的麻仓土作胎,这种胎烧造时极易造成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步,导致出现胎体发糠,釉面开裂,成品变形甚至窑裂等糟糕情况。

我见过一件玉壶春,存在微微的“塌肩”状况,腹部下方还有一道约5厘米长的窑裂,除了先天不足,在六百四十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玉壶春瓶仅有四五毫米厚的口沿是最薄弱,最易受伤的部位。

你可以去各大博物馆和拍卖会上出现的洪武玉壶春瓶中,九成传世品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瑕疵,其中95%的伤在瓶口。如此估算,此件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应属仅占一成的完整无缺传世品行列,可谓凤毛麟角。

“物以稀为贵”,除了发色难,成型难,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存量稀少是其珍贵的重要因素,御窑厂,府邸等这些考古埋藏属性明确证实洪武釉里红属官窑器,这与明初景德镇民窑和墓葬中没有发现釉里红的现象也是相互印证的。

另外,在发掘的标本和传世品中,釉里红玉壶春瓶样式、纹饰高度相仿,出现了模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这种宫廷专用的作风,与元代瓷器以外销为主,随意性很大的特征是截然不同的。

数量稀有之外,此瓶的花卉纹饰也颇有特色,以洪武瓷器的花卉图案而言,纹饰题材大体上可以分为缠枝和折枝两种,菊纹,莲纹或牡丹纹是最为常见的缠枝图案。

底足所绘卷草纹和其上的莲瓣纹均采用了卷草状涡卷形的仿云纹母题,是传统的纹饰造型,这个玉壶春瓶上画工纯熟,如颈部的芭蕉纹叶边较窄,主叶脉仅以白描勾画,叶纹显得轻灵,与修长的瓶颈相互呼应。

肩部的一圈垂云纹是由元代常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