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治国之学4k(3 / 4)

加入书签

一些佛经,诸如《般若经》、《华严经》、《涅槃经》,小阮公也借给我研读。

老师的藏书中还有《墨子》、《韩非子》、《商君书》等,小子不才,也都看过一些。”

“那公子所学,确实算得上渊博了。”

李密点点头,继续问道,“那论武之一道,公子又学过什么呢?”

刘羡回答道:“随老师时,读过《孙子》、《孙膑》、《吴子》、《三略》、《六韬》等兵法,后来老师南下,小阮公教我骑射、剑术,到如今,小子勉强能开三石弓,十中五六,天下五路剑术,小子大概练会了纷击剑与出手剑两路。”

见李密频频点头,刘羡不禁有些沾沾自喜,他虽然性格沉静,但还没能做到完全杜绝虚荣心。

更何况,想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本就是世人都有的。

他本以为此时会迎来老人的夸奖,谁知老人说道:“如此说来,公子确实还需要努力,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

这话大大出乎刘羡预料,他第一反应是老人在开玩笑,抬眼去打量老人,现李密神情严肃,言语诚恳,并不似在玩笑,也不似在找茬,一时间让他倍感疑惑:“先生此言当真?”

“莫非公子已经自满了不成?”

刘羡倒不是自满,只是真的茫然:在他的认知中,同龄人该学的东西,他基本上都学过了。

如果这些东西还不够,那到底是什么不够?他完全不明白,就是想努力也不知从何着手。

这老先生真的不是玩笑?但刘羡还是保持了对老人的尊重,低头问说:“小子不敢,还请先生指教。”

李密指着刘羡,徐徐说道:“公子方才说的那些,都是修身存身的学问,不是治国的学问。”

刘羡问道:“为什么这么说?经史不能治国吗?”

李密笑着摇头道:“都不能治国。”

他在这里稍微一顿,接着解释道,“圣人的经书,是教人做人的。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句话: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这是典型的修身之学,拿它明心,自然是毫无问题,但拿来做事,却百无一用。”

刘羡欲言又止,因为找不到话语反驳。

而后李密又说:“而读史书,公子说《本纪》、《列传》多已烂熟,学的都是什么呢?恐怕都是些阴谋权斗之术吧!

该与谁为党,罗织势力,再如何两面三刀,避实就虚,联弱胜强,以大胜小。

对不对?这些是存身之术,可以在政治中明哲保身。

而如何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公子真学到了吗?”

刘羡在这里终于找到了一些破绽,他质问道:“可史书上不是也记载了一些赈灾之法、破贼之术、养民之道吗?老先生这样讲,是不是太偏颇了?”

李密摆手道:“那些都是虚的,只有大概,而无细节。

非熟于庶务者,不能明其奥妙。”

“就拿宣帝时赵充国上屯田策的情况为例,赵充国称‘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难久不解,繇役不息。

’《汉书》中对于将士所耗已有明言,可这是军队到手的明账,朝廷调拨粮秣,却要考虑到沿途的损耗,动用多少民夫,去哪些郡国征集,还要考虑减少对民生的影响,不要影响物价,不要影响农耕。

这些明细,公子读史书能明白吗?”

这番话语为刘羡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还真没有从如此深入的角度去思考政策与国事。

以往他只注意到史书中记载的人物悲欢,可对于他们一举一动的切实运行,却始终隔着一层苍白的面纱,如今老人轻轻一点,面纱掀开了。

他顿时恍然现,在史书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谜团和阴影,而这些谜团与阴影,才是真正影响国家与百姓命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