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突破与领悟(2 / 4)

加入书签

沙”的声响,留下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戈壁上被风蚀刻的沟壑。他突然笑了,那是种豁然开朗的笑,松节油的气息似乎都跟着轻快起来:“撑得住,比任何画框都撑得住。”他转头时,看见周苓正用指尖轻轻碰画布上的沙粒,眼里闪着好奇的光,又想起《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材料的本性自有力量,而能与懂这份美的人并肩,才是更难得的幸运。

    自此,他的画布成了材料的战场,也是两人感情的容器。铁皮被剪成不规则的形状,周苓帮着用砂纸打磨边缘的毛刺,怕陈迹被铁锈扎到;她还在铁皮背面贴了层薄棉,说“这样粘在画布上不会磨破亚麻布”。锈蚀的红与群青碰撞时,她会递来干净的棉布,帮他擦去指缝间多余的颜料;骆驼刺的枯枝斜插在未干的油彩里,她站在梯子上扶着枝桠,让陈迹调整角度,“再往左一点,和下面的沙砾色块能呼应上”。沙砾在不同的色块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细沙混进柠檬黄时,是她一点点筛出来的;粗沙掺进赭石时,是两人一起在戈壁滩上挑的——每一粒都藏着共同的记忆,每一笔都浸着彼此的默契。

    色彩也挣脱了以往的克制,变得大胆泼辣。他不再小心翼翼地调和过渡色,而是将镉红与群青直接撞在一起,周苓在旁边看着,突然说“加点松节油试试,让颜色融得更自然”;柠檬黄大片铺陈时,她递来支新的刮刀,“旧的那把刃口钝了,刮不出这种利落的质感”。构图彻底打破了平衡,线条扭曲如痉挛,色块堆叠如崩塌的山峦,周苓却能在混乱中看出秩序:“你看,这块群青的留白,像极了戈壁上的云影,别填太满。”往往一语中的,让他茅塞顿开——她懂他的笔,更懂他笔底想表达的天地。

    那是个落雨的午后,雨水敲打着仓库的铁皮屋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无数根鼓槌在敲击节拍,又像戈壁上沙粒打在胡杨上的声音。陈迹对着《大道》终章的中心色块发呆——群青与赭石的混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缺了灵魂的躯体,无论怎么加白胶,都少了那份“活”的张力。周苓端来一杯温热的姜茶,杯沿还沾着片干花,是她早上在画室门口摘的野菊:“别逼自己,”她把茶递到他手里,指尖碰了碰他紧绷的眉峰,“我们去看看那些胡杨枝吧,说不定能找到感觉。”

    两人坐在画室角落的旧木箱上,面前摆着堆胡杨枝。周苓拿起一根,指着枝桠的扭曲处:“你看这道弯,不是硬折的,是被风沙吹的,带着点韧劲。”她又拿起另一根,枝尖还留着干枯的芽苞,“就算枯了,也还藏着生的劲。”陈迹看着她指尖划过枝桠的模样,突然懂了——他要的“活”,不是颜色的浓烈,是藏在粗糙里的韧劲,是绝境里的生机。他起身回到画架前,周苓跟在后面,帮他挤了点新的群青:“试试混点之前筛的细沙,让颜色有呼吸感。”

    陈迹蘸着混了沙的群青,在画布上轻轻扫过。沙粒与油彩交融,果然生出种通透的质感,像雨后的戈壁天空。他回头时,看见周苓正帮他整理散落的画稿,把用过的刮刀按大小排好,连调色盘上的残余颜料都用松节油擦得干净。雨水漫过窗沿,在玻璃上划出蜿蜒的水痕,将外面的世界晕成模糊的色块,而画室里的光,却暖得像裹了层薄棉——他突然想起《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有时候不必刻意求答案,身边人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灵感。

    有次陈迹卡在铁皮与油彩的结合处——铁皮的锈总与油彩脱节,他盯着画布足足三个小时,指节因为用力攥着刮刀而发白,指缝里还沾着未干的白胶。周苓没有说话,只是走过去,从储物架上翻出个旧陶罐,里面装着她上次熬的桃胶:“老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