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国家赛备战?碎片监控(1 / 6)
六月的滇南,高原湖泊在炽烈的阳光下如同一块巨大的、未经打磨的蓝宝石,反射着刺目的光芒。空气稀薄而干燥,带着草木和湖水特有的腥气。岸边,几顶橘红色的帐篷支棱着,像几簇顽强生长的菌类。
陈遇戴着宽檐遮阳帽,穿着印有“遇龙”战队标志的速干长袖衬衫和多功能钓鱼背心,脸色被高原紫外线镀上了一层古铜色。他站在水边,眯着眼看着湖面。风开始大了,原本平静如镜的湖面被吹皱,泛起层层白浪,水面的立式浮漂在风浪中剧烈摇晃、不定向地走水,信号变得杂乱无章。
“注意了!”陈遇回头,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身后几名年轻队员耳中,“高原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就是来得快,风大,气压变化剧烈。现在的鱼口会因为溶氧变化和鱼类不适而变得很轻、很‘贼’,但浮漂反而会因为风浪拉扯主线产生大量假信号。”
他蹲下身,打开自己的钓箱,动作熟练地开始更换线组。队员们,包括“遇龙”战队的队长李默,都围拢过来,认真地看着。钓箱里,子线板、浮漂盒、配件盒井然有序,体现着主人一丝不苟的习惯。
“遇到这种突然的大风,”陈遇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手指灵巧地解开原先绑在竿稍连接处的主线,然后取出一卷更粗的道系线,“首先,心理不能慌。一慌,动作就变形,判断就失误。其次,硬件要跟上。主线换成1.5号,增加整体拉力和耐磨性,应对风浪冲击和可能的瞬间发力,也能更好地绷直水面以上的风线,减少风的影响。” 他熟练地将新主线与竿稍绳连接、打结,动作流畅。
接着,他拿起子线盒,取出几副事先绑好、但比常规更长的子线(脑线)。“子线,”他展示着双钩子线,“要适当加长。比如现在,可以用到三十公分甚至三十五公分对折。加长子线可以增加饵料下摆的幅度,让动态更自然,诱鱼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长子线系统更具弹性,能更好地过滤掉一部分因风浪导致浮漂晃动而产生的虚假信号,让真正的吃口变得更清晰。”
他的动作不快,确保每个步骤都清晰可见。换上更粗的主线,接上加长的子线,挂饵,重新精准地调整浮漂深度和铅坠配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带着一种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从容。那双手,指节分明,掌心有常年握竿留下的茧子,稳定而有力。
“陈导,这加长子线后,调漂是不是也要相应变化?”李默虚心求教,他虽然是队长,但在陈遇面前,始终保持着学生的姿态。他穿着同款战队服,额头上满是汗珠。
“没错。”陈遇赞许地点头,“目数可以调得稍高一点,比如平时调六目钓三目,现在可以尝试调七目甚至八目钓三到四目,让整个线组在水下更稳定,抓那种实实在在的顿口或者上顶。”
队员们纷纷效仿,开始调整自己的装备。一时间,湖边只剩下风吹帐篷的呼啦声、细微的线绳摩擦声以及队员们低声交流的声音。起初还有些手忙脚乱,但在陈遇不时的指点下——“你这子线绑得有点拧劲儿,影响信号传递”、“铅皮裹得不够紧密,水下会晃”……大家渐渐稳住了阵脚。湖面上的风更疾了,吹得人衣服紧贴身体,但水下的浮漂信号却逐渐变得清晰、真实起来。
“中了!”一个年轻队员激动地低呼一声,手腕沉稳地一抖扬竿,竿尖瞬间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鱼线绷直,传来水下有力的挣扎。一尾银光闪闪、体型肥硕的高原鲫鱼被小心翼翼地遛回岸边,用抄网抄起,在阳光下活蹦乱跳。
“漂亮!”陈遇赞许地点点头,“记住这个感觉。极端环境不是阻碍,是筛选,筛选掉适应能力差的对手,也筛选出真正稳定的鱼口和你的应变能力。”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队员们在这种模拟的强对流天气下反复练习。从线组调整,到饵料状态应对(陈遇让他们在原本的饵料里加了少量状态粉和轻麸,降低比重,增强雾化,适应鱼在低压、高氧环境下的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