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逆流而上与家的港湾(4 / 6)

加入书签

保护妹妹的!

我还教妹妹认鱼了呢!”

他说着,跑到婴儿车旁,指着安安衣服上的小鱼图案,“妹妹你看,这是鲤鱼!

这是鲫鱼!”

安安似乎真的能听懂,挥舞着小手,去抓哥哥指的地方,嘴里出“啊呀”

的声音。

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互动,妈妈们都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家园,是前方战士们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温暖的慰藉。

陈遇和孙宇的湖南之行,安排得很快。

在张伟的协调下,他们以学术交流的名义,低调地抵达了中南大学,见到了吴建国教授。

吴教授年近花甲,头花白,穿着朴素,甚至有些邋遢,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有神,透着学者特有的专注和执着。

他的实验室和当初海因里希博士那里有几分相似,堆满了各种仪器、样品和书籍,显得有些凌乱,但氛围却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没有过多的寒暄,双方很快就进入了技术讨论。

孙宇就“虎煌”

系列目前遇到的材料瓶颈和未来技术构想与吴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吴教授对“旭遇”

能在应用端取得如此成就表示赞赏,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孙宇他们目前在材料基础上可能存在的隐患。

当话题转到吴教授的生物质前驱体技术时,老先生的眼睛更是亮得吓人。

他拿出一些黑褐色的粉末样品和初步成型的碳丝,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他的理念、实验数据和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前驱体纯度批次差异大、纺丝过程易断、碳化收率低等典型的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鸿沟。

“……关键在于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分离与可控重构,以及催化体系的选择……”

吴教授讲得投入,直接在白板上写下一连串复杂的化学方程式。

陈遇虽然对具体技术细节不甚了解,但他能感受到吴教授对这项技术倾注的心血和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环保、低成本、可持续。

“吴教授,”

陈遇待老先生告一段落,诚恳地说道,“您的这项研究,意义非凡。

我们‘旭遇’非常希望能与您和您的团队进行合作。

我们不追求短期的商业回报,愿意投入资金,支持您将这项技术继续深化,共同探索产业化的可能路径。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联合实验室开始,您看如何?”

吴教授看着陈遇,眼神中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遇到知音的激动:“陈总,不瞒你说,之前也有几家大公司来找过我,有的想直接买断专利,有的只想摘桃子,像你们这样愿意支持基础研究、愿意陪着我们慢慢摸索的企业,不多见啊。”

孙宇适时补充道:“吴老师,我们遇哥一直强调,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要看长远。

您这项技术,如果真的成功了,那将是颠覆性的。”

吴教授沉吟良久,最终用力一拍大腿:“好!

既然你们有这个眼光和魄力,那我老吴就跟你们合作!

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这条路可能很长,也很烧钱,而且很可能失败!”

陈遇笑了:“吴教授,搞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我们‘旭遇’就是不怕失败,就怕没有方向。

只要方向是对的,再难,我们也愿意投入!”

合作意向初步达成,气氛更加融洽。

离开实验室时,吴教授还特意送了陈遇和孙宇一人一小包他实验室制备的、性能最好的碳丝样品作为“纪念”

回程的飞机上,孙宇依旧沉浸在与技术大牛交流的兴奋中,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着灵感。

陈遇看着窗外翻滚的云海,心中充满了希望。

与吴教授的合作,如同在黑暗中又点亮了一盏灯,虽然微弱,但指向的是一个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