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深耕国内市场(2 / 5)

加入书签

比划着说:“俺觉得孙宇和文博说得对!

咱们不能老守着45米这一棵树上吊死。

车间里老师傅们手艺都没得说,只要有图纸和工艺标准,做新竿子没问题!

就是这研设计……”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陈遇。

他虽然年轻,但无论是前世零散的记忆碎片,还是今生对钓鱼的深刻理解和从程老爷子那里学到的精髓,都让他对钓具设计有着越常人的直觉和眼光。

陈遇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前世的他,追逐顶级装备,却从未真正理解一支好钓竿的灵魂所在。

今生,他从材料源头做起,亲手参与每一道工序,对“手感”

、“腰力”

、“调性”

这些词汇有了血肉相连的理解。

“新产品研,必须启动,而且要快。”

陈遇终于开口,目光坚定,“但不能盲目跟风。

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虎煌’材料带来的卓越性能,是程老爷子监制的匠心标准。

所以,新产品的开,必须紧紧围绕我们的核心优势,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产品。”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关键词:

“第一,延续‘潜渊’系列的成功,推出不同尺寸和调性的台钓竿。

比如,针对黑坑抢鱼的更硬调性(如一九调)的36米短尺竿,针对水库湖库守大物的更沉稳的54米、63米长尺竿。

尺寸覆盖要全,但每款都必须有清晰的定位和性能特点。”

“第二,开‘遇龙·凌波’系列溪流竿。

重点突出轻量化、高灵敏度和优美的弧线。

溪流环境复杂,对竿子的要求更高,正好能展现我们材料的韧性优势。

长度可以主打36米和45米,调性以三七偏二八为主,兼顾手感和强度。”

“第三,试探性研‘遇龙·惊涛’系列矶钓竿。

海钓市场门槛高,但利润也丰厚。

我们可以先从入门级或中端产品做起,重点解决防海水腐蚀和对抗大鱼的强度问题。

这一步要谨慎,技术积累和市场调研必须充分。”

周凯听得眼睛亮:“太好了!

产品线一丰富,我们的故事就好讲多了!

可以针对不同钓法、不同水域做精准营销!”

陈遇点点头,看向孙宇和李文博:“孙宇,文博,新产品的前期技术论证和基础设计由你们牵头。

可以成立一个产品研小组,吸纳车间里有经验的老师傅参与,把他们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设计中。

需要什么测试设备、数据支持,直接提出来。”

孙宇和李文博郑重点头:“没问题,我们尽快拿出初步方案。”

“凯子,”

陈遇又看向周凯,“市场推广要跟上。

新产品上市前,预热要做好。

可以利用我们的官网、论坛、qq群,释放一些研过程中的花絮、设计理念,甚至邀请核心钓友参与内测,收集反馈,制造期待感。

同时,加强与现有经销商的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产品规划,增强信心。”

“明白!

我这就开始策划!”

周凯兴奋地记录着。

“莉莉,”

陈遇最后看向林莉,“新产品研和生产线微调都需要资金投入,做好预算。

另外,知识产权保护要同步进行,新设计一旦定型,立刻申请专利。”

“放心,财务和法务这边我会跟进。”

林莉沉稳应道。

“至于海外市场,”

陈遇强调了一下,“目前集中所有精力在国内。

但‘虎煌’材料的出口,可以开始接触。

毛蛋哥,你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