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数码时代的涟漪与实验室的硝烟(1 / 3)
大四学年的序幕拉开,3o7寝室的氛围与以往截然不同。
过去的书本堆叠间,如今夹杂着“旭遇”
工作室的技术图纸、产品样品和会议笔记。
学业与事业的界限变得模糊,却又在彼此的滋养中愈清晰。
陈遇的日程表精确到了小时。
白天,他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水产工程材料学》、《渔业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知识,并将其与“虎煌”
的实践相互印证。
晚上,他则化身为“旭遇”
的远程技术总监,通过电话和邮件与省城的父亲陈平、毛蛋沟通生产细节,与北京的孙宇、张伟、王小虎探讨技术难题,还要审阅周凯起草的市场分析报告和李文博建立的力学模型。
重生的紧迫感让他恨不得将一分钟掰成两瓣用。
赵强将对钓鱼的热情全部倾注到了他的毕业设计——《几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对鲫鱼、鲤鱼诱食效果的评价及其在环保饵料中的应用研究》上。
他几乎泡在了学校的水产动物营养实验室,小心翼翼地配置着各种提取物溶液,设计着迷宫实验装置,记录着实验鱼类的摄食行为变化,那股认真劲儿让导师都刮目相看。
他的“人体风味检测仪”
(鼻子和舌头)也有了用武之地,常常能提出一些让李文博都觉得有趣的假设。
李文博的《基于“虎煌”
复合材料的轻量化高强度钓具部件结构优化设计》课题,则将他严谨的学术风格挥到了极致。
他不仅大量查阅国外最新的复合材料论文,还利用学校机房那台安装了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54版本,2ooo年布)的高性能计算机(相对当时而言),对陈遇他们带回的“虎煌”
材料性能数据进行模拟计算,试图从理论上找到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
他常常为了一个微小的参数调整,在机房一坐就是半天。
周凯的《新材料初创企业(“旭遇”
案例)市场切入与品牌建设策略研究》则让他如鱼得水。
他不仅动用了所有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市场调研,更是成为了互联网的积极拥趸。
他频繁出入网吧(学校机房网络限制较多),在海角社区、西祠胡同等当时流行的论坛的财经、创业、钓鱼版块潜水,搜集信息,甚至小心翼翼地尝试出一些试探性的帖子,了解潜在客户群体对“虎煌”
这类产品的认知和期待。
他还开始研究当时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易趣网),思考着未来线上销售的可能性。
他的时尚嗅觉也用在了正途上,开始着手设计“旭遇”
的logo和产品手册的视觉风格。
新事物的涟漪悄然荡入他们的生活。
周凯率先装备了那部摩托罗拉v6o,虽然价格不菲,但彩屏和和弦铃声带来的优越感,以及更清晰的通话质量,让他在信息获取和对外联络上确实快人一步。
他甚至还用手机那3o万像素的摄像头(虽然后来被张伟吐槽精度还不如实验室的显微镜)拍下了产品手册的初稿设计,彩信给陈遇看(尽管经常因为网络问题送失败)。
更重要的新工具是u盘。
在陈遇的强烈建议下,工作室斥“巨资”
购买了两个64b的朗科u盘(当时闪存盘的领导品牌之一)。
这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数据交换方式。
李文博庞大的有限元模型数据、孙宇来的复杂算法参数、张伟的控制程序更新、周凯设计的产品手册大尺寸图片文件,终于告别了需要压缩分割成十几张软盘才能携带或邮寄的窘境。
虽然容量依旧有限,且价格昂贵,但其便捷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效率的极大提升。
毛蛋也终于不用再为那一堆容易损坏的软盘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