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装备的轰鸣与宽带带来的新世界(4 / 5)

加入书签

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设备厂派来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

整整两天,工作室里仿佛成了一个微型的工业安装现场。

陈遇和陈平负责总体协调和资源保障。

孙宇和张伟则成为了技术对接的绝对主力。

孙宇负责“文”

的一面:他手持厚厚的英文版技术手册,与对方工程师逐项核对所有技术参数、验收标准、材质证明;他仔细检查压力容器的认证标志、仪表校验证书;他反复确认温控系统的精度曲线、加热棒的布局功率、冷却水的流量要求;他的问题专业、犀利,常常让对方资深工程师也需要翻查资料才能回答,其严谨程度让对方不敢有任何怠慢。

张伟则负责“武”

的一面:他重点关注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

他拿着万用表和接口定义图,逐一测试每一个传感器(热电偶、压力变送器)的信号输出是否正常;他核对plc的输入输出点定义是否与图纸一致;他最核心的任务,是将新热压罐自带的全新plc控制系统,与他自己搭建的基于工业pc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进行深度集成。

这意味着他要理解新plc的通信协议(可能是odb、profib等),编写专用的数据接口驱动,确保温度、压力等实时数据能够高、准确、稳定地从罐体传输到电脑屏幕上进行显示和记录,并能精准地接收和执行从电脑送的复杂多段压力-温度控制指令。

他几乎沉默地穿梭在罐体、控制柜和电脑之间,只有闪烁的示波器屏幕和屏幕上滚动的代码,揭示着他大脑内高进行的逻辑运算。

电流的嘶鸣、液压泵的启动与卸荷、扳手的敲击、技术术语的中英文交锋、以及时而激烈时而沉思的讨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挑战的味道。

经过两天近乎不眠不休的协同奋战,新热压罐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运行。

控制屏幕上,温度和压力曲线相对平稳地沿着预设轨迹行走,各项关键指标基本达到预期。

设备厂带队的老师傅擦了把汗,对陈遇和孙宇他们说:“行了,小伙子们,这大家伙的硬件总算服帖了。

但它就像一匹好马,筋骨强了,但性子烈,能不能跑出千里,跑得稳当,还得看你们骑手的驾驭功夫了。

里面的门道深着呢,慢慢摸吧!”

老师傅的话一语成谶。

真正的挑战,此刻才真正开始。

拥有了更精密的设备,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生产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反而像得到了一把更锋利也更难驾驭的双刃剑。

他们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必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精细程度。

任何微小的偏差——无论是原料配比小数点后第三位的波动、纤维预处理时微乎其微的湿度差异、还是压力-温度曲线上升下降率设置的微小不当——都可能被这台极其敏感的“工业巨兽”

放大,导致整炉产品性能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变形等致命缺陷,损失惨重。

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就此展开。

孙宇和李文博构成了强大的“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组”

,埋于海量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试图从每一次成功与失败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内在规律,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工艺窗口。

张伟是“控制系统与算法优化的大脑”

,他需要根据前方反馈的数据,不断微调控制算法的pid参数,编写更复杂的自适应控制逻辑,让这台钢铁巨兽的“舞步”

更加精准、平滑。

陈遇是“总指挥与决策者”

,需要综合技术可行性、成本、时间等因素,做出最终判断。

毛蛋是“后勤大总管与质量守门员”

,严格把控着每一批物料的精确投入,并开始建立基于新检测设备的原料入库检验标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