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双线作战二(1 / 3)

加入书签

陈遇和孙宇那两封写满了挫败、困惑与详细数据的信,像两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分别在上海、北京(清华、北航、北理工)激起了持续的涟漪。

在上海水产大学,陈遇的日常变成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寝室四点狂奔。

他不仅要消化繁重的专业课知识,还要利用一切课余时间跑理工大学,在那位好心的博士生师兄的帮助下,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地测量、记录热压罐、模具、预浸料的各种参数,回应着北京那边雪片般飞来的技术询问信。

他的室友周凯看着他天天顶着一对黑眼圈,忍不住调侃:“老陈,你这状态不像搞水产的,倒像是搞特务工作的,天天神出鬼没,眼神还特有内容。”

陈遇只能报以苦笑,心里想着的却是孙宇刚刚来信要求的“树脂在不同剪切率下的黏温曲线”

该去哪里测。

在清华大学,孙宇的宿舍成了临时战情室。

他把那封写满失败数据的信贴在床头,白板上画满了热传导微分方程和可能的故障树。

他的严谨在这一刻挥到极致,每一个假设都必须有公式支撑,每一个推论都必须逻辑严密。

他的室友们早已习惯了他的“入定”

状态,只是偶尔会好心提醒:“宇哥,食堂快没饭了!”

“孙宇,你的笔记能借我抄一下吗?…算了,我看不懂…”

在北航,张伟则化身“码农”

,面对屏幕上一行行冰冷的代码和远程传回的数据包,不断调整着他的控制算法模型。

他的沉默是另一种形式的专注,常常在机房一坐就是一天,直到被管理员清场。

他的世界里,没有模糊的概念,只有精确的指令和逻辑判断。

在北京理工大学,王小虎的“战场”

同样不轻松。

机械制图、力学计算让他头大如斗,但他愣是把对“旭遇”

的牵挂化成了学习的动力。

“俺得学好!

不然以后咋给遇哥他们加工精密零件?”

他常常一边画着复杂的零件图,一边嘀咕。

他还挥“地头蛇”

优势,跑去材料学院蹭课,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但回来就能在电话里蹦出几个新名词:“遇哥!

俺今天听老师讲啥‘界面相容性’,是不是就是咱那树脂和碳丝能不能黏牢实?”

弄得陈遇哭笑不得又倍感欣慰。

他还凭着“虎式”

社交,认识了不少高年级学长,时不时打听些材料处理的“土办法”

或者哪里能蹭到测试设备。

沟通的主要方式依然是信件和昂贵的周末电话会议。

信件往来缓慢但细致,电话会议则高效而“烧钱”

周日晚上,电话铃声准时响起。

“都到了吗?信号怎么样?”

(毛蛋,省城)

“到了到了,宇哥、伟哥、虎子都在我这儿呢!”

(林莉,北京,她often充当北京方面的召集人)

“上海听得到。”

(陈遇)

“先,根据陈遇传回的热物性参数,我和张伟重新优化了模型。”

孙宇的声音冷静而清晰,“模拟显示,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必须在升温阶段引入前馈补偿,预估热量损失…补偿系数建议取o7到o8…”

“说人话,宇哥!”

王小虎在一旁忍不住插嘴,“咋补偿?给设备喂点补药?”

张伟的声音插入:“修改程序。

已写好新算法。

需下次实验验证。”

“虎子,”

陈遇的声音带着笑意,“补偿不是喂药,是让加热器提前多出点力,把预计会跑掉的热量先算进去。”

“哦!

懂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