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南北书雁上 浦江新雨(2 / 2)
苏北老家,周凯则在上海逛了不少地方。
陈遇也简单说了说和朋友们冰钓、过年团聚的热闹,但那些最深的不舍和最重的承诺,他暂时藏在了心里,那是只属于他和远方那些人的宝贵记忆。
第二天,新学期正式拉开帷幕。
课程表下来,比上学期更加紧凑和专业。
《鱼类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养殖工程学》、《渔业资源与评估》……一门门课程预示着更深更专的领域正等待他去探索。
课堂上的陈遇,比上学期更加专注。
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
老师讲到配合饲料的原料选择时,他会立刻联想到自己尝试配制的钓饵,思考如何将工业化的饲料科学应用于休闲钓饵的开;讲到养殖池的增氧系统时,他会联想到如何优化钓箱或暂养设备的活氧保持;讲到鱼类种群评估时,他会思考如何将这些模型用于预测自然水域的鱼情变化。
这种“学以致用”
的强烈导向,让他的学习充满了主动性和乐趣。
他频繁地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不仅看教材,还试图寻找国内外关于鱼类诱食性、摄食行为的最新研究文献,虽然受限于年代和语言,收获有限,但他乐此不疲。
蒋教授很快注意到了他的变化。
在一次关于饵料添加剂的小组讨论后,蒋教授叫住了他:“陈遇,你这个寒假是不是做了什么特别的实践?感觉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和上学期很不一样了。”
陈遇老实地回答:“教授,我假期和朋友们做了一些冰钓,自己也尝试着配了点饵料,现了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特别想从书里找到答案。”
蒋教授赞赏地点点头:“很好!
实践出真知,带着问题学,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系里最近接了一个合作项目,是关于改善经济鱼类幼苗开口饵料效价的,里面涉及很多诱食剂和营养素配比的问题,你有没有兴趣参与进来,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工作?”
陈遇心中一喜,立刻答应:“当然有兴趣!
谢谢教授给我机会!”
这意味着他能更深入地接触核心研究,甚至可能使用到系里更先进的实验设备。
他知道,这些知识和经验,未来都可能转化为“旭遇”
产品竞争力的基石。
除了学习,另一项重要的日常就是写信。
寝室的熄灯后,他常常就着台灯微弱的光,铺开信纸,给林莉写信。
他写上海潮湿的天气,写新学期的课程,写蒋教授的项目,写和赵强讨论南北钓鱼差异的趣事,写食堂新出的味道奇怪的菜,写对那条大鲤鱼的怀念,写浦江边看到的轮船,也写深深的思念。
每一个字都写得认真,仿佛要将自已每天的生活点滴,都通过笔尖传递到遥远的北京。
他也给孙宇、张伟、王小虎和毛蛋写了信,交流学习上的困惑,讨论技术上的一些新想法,询问工作室的情况。
他们的通信,不像与林莉那般细腻缠绵,却充满了志同道合者的相互砥砺和思维碰撞。
等待回信的日子,成了平淡学习生活中一抹亮色的期待。
每次路过收室,他都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看看是否有自己的信件。
当终于收到那封贴着邮票、写着熟悉娟秀字迹的信封时,他会像收到宝贝一样,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室,小心翼翼地拆开,反复阅读每一个字,从字里行间想象着林莉在北京的生活。
南北相隔,尺素传情。
知识与思念,同时在笔尖和心间流淌,推动着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为了那个共同的未来,扎实地向前行进。
黄浦江的潮水起起落落,见证着这个北方青年的执着与成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